北师大学习的第二天,上午学习研讨的话题是哲学。对哲学的认知停留在知道几个哲学家,和他们的几句名言而已,更多的理解是说别人听不懂的话,做别人看不明白的事儿!总以为研究哲学的人都是无欲无求,看破红尘了!更不会想到哲学课上能有掌声和笑声!
北师大哲学系教授沈湘平先生完全改变了我对哲学的看法,更对自己根深蒂固的一个想法产生了新的认识!沈教授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哲学:哲学的诞生,哲学的内容和功能,哲学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哲学在文化文明中的坐标(即作用)。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举例说明!你能想象一个又一个的哲学道理被沈教授用现代化的事例和语言,讲得轻松易懂,三小时笑声不断,掌声不停!这一刻,再次明白,考名校是多么有必要啊!只有在这样的高等学府,才能听到这样有魅力的课,才能受到这样的文化浸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
沈教授侃侃而谈,没有PPT的辅助,只听他说,我就记下了满满的六页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哲学的几种理解和认识的解读,其中一句话是哲学是在科学(有知)与宗教(无知)之间,并对无知提供方法,通向有知。这也就解释了那些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为什么也都是哲学家的原因。比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等。而另一个描述说,哲学是挑战人类的思维极限,就像奥运会是在挑战人类的体能极限一样。这里就颠覆了我的一个认知,都说思维能力强的人才能学好数学,学好数学的人是思维能力强的人,那么为什么哲学是挑战人类的思维极限呢?是不是真正思维能力强的人是搞哲学,搞文科的人呢?也许像沈教授说的,我的这个问题或者说疑问本身就是个问题,所以不会有满意的答案。而在我疑虑纠结的时候,沈教授说了哲学的四个功能,听过之后,我好像明白了那么一点。
首先是哲学的怀疑性,其实就是问题意思,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的告诉学生要怎样,而不是你想怎样!
其次是哲学的反思性,就是我们说的总结、反思。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经常要求我们书写教学反思,往往老师们会就自己的课堂设计说事,而忽略了人,带有哲学的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需要更深层次的反思。还要关注人,人的思想。
再次是哲学的批判性,这个就很熟悉了,说白了就是挑毛病,而哲学意义的挑毛病是会带给对方思考的,会让对方改进的,引发改变的。
最后是哲学的超越性。这里沈教授用了哲学的两个代表图腾来解释了超越性,一个是猫头鹰,一个是雄鸡。雄鸡更容易理解一些,每天雄鸡打鸣,开始新的一天,哲学就是这样唤醒大家。猫头鹰的呢?昼伏夜出,何来预见?代表反思和批判还差不多,因为别人都忙完了它才开始忙活嘛!可沈教授说,一天的开始一定要是先白天后黑夜吗?就不可以是先黑夜后白天吗?这就很有意思了。这就是一个哲学人的思维方式,不按套路出牌,总有话在嘴边等着你。而这不是胡搅蛮缠,只有当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阅历,有足够的修养,你的“强词夺理”才能成为批判,你的“胡搅蛮缠”才能叫做怀疑,你的总结发言才是反思。
我们都是“某种人”,先做好“某种人”,再让自己慢慢的成为“人”。
“某种人”更强调职业性,我们都是某种人,教师、医生、司机等等,各种职业人;
“人”是真正拥有智慧,从自然之境到功利之境,上升为道德之境,最后达到天地之境的人。但并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拥有了天下观的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