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他的脑袋惶恐地躲在灯罩下。他的脸色发青,而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一位一动不动的音乐家。他睡;他分离的双手弹奏着手风琴,为了让自己忘却灾难。
一座楼梯绕着屋子爬行,它不通往任何地方。此外没有门,也没有窗户。人们看见窜向虚空的影子在屋顶晃动。影子一个个跌倒,却不是自杀。很快,影子重又开始登上楼梯,无休止地为弹奏手风琴的音乐家所陶醉,而音乐家的手听不见琴声。
分析:那个“脑袋惶恐地躲在灯罩下”的,显然是诗人,唯有灯罩下的这片天地才是他的世界,这显然是个躲在书斋里苦熬自己的诗人,他的“脸色是发青”一点也不奇怪了!显然,他内心是有什么崇高的目标的,所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痛苦不堪,唯有用“双眼布满血丝”来操磨自己。
作者借用了有形象及动作的“音乐家”告诉你,他笔下的诗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显然作者借用的“音乐家”,同时也是行为艺术家,他的行动让人捉摸不透,他“一丝不动”是因为睡着了吗?
然而他两只手分离、“弹奏着手风琴”,能一丝不动地弹奏手风琴的,在不是“行为艺术”又是什么?而他弹奏手风琴的目的是“忘却灾难”,从前后文看,我大胆地设想,若他不弹奏手风琴就会双手合十,那是祈祷的姿势,显然分离双手,就是让自己不沉湎于痛苦。
下面又是一个全新场景:一座楼房、外部被楼梯缠绕,而楼梯却不知通向那里,起码不通往楼房的内部,因为上面既没门又没窗;爬楼梯的是些虚空的影子,他们沿楼梯爬上了楼顶,却又一个个地跌倒,注意不是影子并没有从楼房上掉下去,这是什么意思?
所谓高处不胜寒,当诗人创作达到很高的意境时,追随他的读者搬着理解的梯子,想要爬到跟诗人相同的高度去,结果却空无一物。按着中国人的主意,此时,读者们要盘膝而坐,去自己悟,所谓“云隐多罗树,天垂宝月灯。尘心何处觉,孤磬下崚嶒。”
可这些虚幻的影子却不想浪费时间,他们继续穿墙凿洞,向虚空而去,他们为音乐家的手风琴声陶醉,那就是读者自我感动,要到更高的层级里去,想看到与音乐或诗歌意境相配的景色,诗人力所不逮 ,无法唱和读者的曲高。
接下来,不和逻辑的诡异之象又来了,“音乐家的手听不见琴声”,手怎么可能听到声音呢?作者用一个错位手法,来讽刺诗人创作思路的荒谬,象牙塔里的作品激发了读者探索曲径通幽的兴致,最后因为脑力不足,耗干了自己,自取灭亡。
虽然这是一个我所未曾达到的境地,却足以 引起创作者警惕,如果根基不牢,只一味地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最后作者却被自己给pas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