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你》真的太让人跌破眼镜啦!第一眼看上去,烂片无疑,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我去,我刚刚说了什么。。。”
继《七月与安生》之后,这部片子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问题,周冬雨成败的关键在于,选!剧!本!
《山楂树之恋》适合她,《七月与安生》适合她,忽然发现,《喜欢你》这种神似玛丽苏,其实神经病的女主,也很适合她。
傻白甜女主碰上霸道总裁这种让人倒胃口的设定,在她身上,怎么就那么合适呢?
但这篇文章不是写《喜欢你》的,是关于周冬雨这个演员的。
细细捋下来,会发现周冬雨的电视剧版块发展的并不太好,之前被当做教科书式“一人毁了一部剧”的《麻雀》,哭戏丑到扭曲,重点是观众看了还想笑。还有不久前的《遇见爱情的利先生》,都属于要不被骂得惨,要不属于连响儿都没有就播完了的剧。
而反观她的电影版块,《山楂树之恋》《七月与安生》,还有这部《喜欢你》成绩都不错,《七月与安生》还为她拿下了金马奖最佳女主的奖杯,小妮子紧张的上了台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不得不说,老谋子选女主角的眼光确实厉害,谁也比不过。
说到老谋子,他和章子怡的第一次合作《我的父亲母亲》时,跟章子怡说了一句话:
你拍什么都好,就是记住,千万别拍电视剧。
他当时得有多鄙视电视剧啊。。。
我猜他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一定没跟周冬雨说这句话,因为时代不同了嘛。
《我的父亲母亲》时期,是1998年,娱乐圈的鄙视链还很清晰。 “电影圈的鄙视电视剧圈”,电影的艺术水准普遍高于电视剧,电影演员拍电视剧?那一定是自贬身价,脑子瓦特了。
但现在不同了,电影电视圈来回换人并不是新鲜事,比如周迅去拍了电视剧,比如赵丽颖开始演电影了。
但周冬雨是那种经常在电视剧和电影中间乱窜的演员,这挺奇特的,因为电视剧和电影的表演方法,几乎完全不一样。
电影由于时间短,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故事讲完,演员要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是“xiu”的一下,就让你动心。
但是电视剧呢?电视剧是“一天要拍几十页纸”的一种影视艺术,故事线会被拉得很长,观众要看的是这个人物慢慢的成长历程。
但很遗憾,周冬雨在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就像在电视剧《麻雀》里,她一直是小女孩的状态,就算最后有所成长,也是比较表面的,有点小孩装大人的感觉。
像不像叔叔带着侄女。
你也许会说,《七月与安生》里,她饰演的安生也有成长,为什么就没有《麻雀》里让人觉得“假”呢?这也许是因为她对细节的把控,非常细腻而有真实感。这也是电影的特质,大荧幕是有条件让观众逐个镜头细细看来的。
得知七月有喜欢的人了之后的小慌张和小期待,她微微的抓紧了衣服。
这种扑面而来的不成熟感,一下就能衬托出后面戏份里,安生的长大,而在电视剧里关于“成长”的戏码,在她的身上,最好偏少,因为恐怕前后差距不大。
在这里必须提提孙俪了。孙俪在《甄嬛传》里的表演,那真真是教科书式的。是可以拿出来跟同龄花旦比较,而且一眼定输赢的那种。她的表演很有层次感,前几集和最后几集的甄嬛,除了脸长得一样,气质全变了,让观众能看到这个人物的成长。
但很明显,周冬雨,这块儿尚缺。那她适合什么样的角色呢?
从周冬雨在电影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她也许就是那种,第一眼就很“打眼”的演员。
周冬雨适合演电影。在选对了角色的前提下,第一眼就能抓住观众的心。
有人说她看上去就很“灵”,小脸白白的,眼睛小小的,还特聚光。
但看了她的表演之后,你可能会在这个“灵”上加一个定义:她表演的真实感。就是那种天塌了有我背的率性和勇敢,这种率性,是天生的,她的独创秘诀,非常抓人。
你会觉得这个人物的表演,太实诚了,就把一颗心直直的捅给你,就看你要不要的感觉。
演安生的时候,她逮住人就问“认识苏家明吗?”这种情节发生在其他演员身上,你会觉得不协调,因为太“愣”了,太抓马了。但周冬雨来演,合适。好像她的那张脸,就该说这种台词,有点不忿儿,特别实诚。
一下就捅到你面前了。
还有结尾的那段哭戏,观众已经没有精力关注她哭的丑不丑了,所有注意力,都在她的戏里了。
这也和她选对了角色有关系,《麻雀》里,她应该是聪明得体的特工,注意,要聪明,要得体,当然不能这么哭了!
而在《七月与安生》里,抽泣,崩溃,妥协,在七月的死亡通知书上签字。短短1分多钟,一气呵成。那是牢牢把观众的眼睛吸进电影里的1分多钟。你会发现,她哭的一点都不端着,脖子一缩一缩的,抽泣的频率那么真实,没有控制。七月就该是这样的人。
周冬雨这类演员其实很好用,因为她把一类人,一类气质已经做到了极致。总体来说,就是少女心的集合体验终极版,在她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任何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小顽皮,小任性,而且是没有被责怪的后顾之忧的那种。
我在想,是不是像周冬雨这样“类型有专攻”的演员多了,中国电影就会更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