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冬至。早上晴,下午雨。说些应节的话,也来聊聊冬至那些吃的事。
一
我缺乏对冬至的认识,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在传统的习俗里是有“冬大过年”的说法。那时同寝室的几乎都是来自潮汕的同学居多,从她们的口中得知,冬至是要吃汤圆的。吃过汤圆,年岁又大一年。就这一认知的刷新,让我重新认识了冬至。它不再是地理书上冷冰冰的学名,不是“夜最长,日最短”的现象,它是南方要吃汤圆,北方要吃饺子的民间习俗。
在校期间还没有电饭煲之类的烹饪工具,我们寝室一行会应节到饭堂二楼买汤圆。两元一碗的汤圆是用一次性碗盛着的。一碗有大约五个左右吧,都是芝麻馅的,都有四分一拳头大小。那时对冬至的回忆是天很冷,汤圆很温暖。
待有了烹饪工具可以自己动手煮的时候,我倒怀念每一年频出新意的冬至。我们家曾尝试过自己包汤圆。妈妈买了面粉回家和,馅料用红糖。可是我们都没有经验,煮出来基本上是皮和馅料分离,盛出来一坨坨的。
关于汤圆最棒的一次记忆是从商场里购回家的芝麻汤圆。我们用红糖调味,姜中和,煮出来的汤圆非常完整,一粒粒饱满有光泽。喝下去的汤甜中带点特有的姜味,暖和有温度。再以后,我就非常喜欢在冬至里吃上一两颗汤圆。
二
说起汤圆,我就想起在四川境内游玩时碰到的醪糟汤圆。
我记得那天是中午,我经历了前一天吃火锅吃到流鼻血,当天走路走到脚酸等各种状况,精神萎靡,胃口奇差。我和小伙伴走到一家装潢复古的店,接过店家递过来的餐牌。我无力再点任何辣的面和粉吃,一脸可怜地望着店家企求有推荐。店家根据我提出的要求,给我推荐了一个醪糟。我打量了这奇怪的名字,半信半疑地下了单。等做好上桌,才发现原来是我们广东坐月子吃的“甜酒”。是用糯米、酒饼酿制出来的,给孕妇特制的补品。日常也会有人做着来吃,但大多以给产妇吃为主。店家做的醪糟,是放了小汤圆的。汤圆如一小半节尾指般大小,实心,无馅料。汤圆在醪糟的作用下,变得很韧、实。实在不想嚼的话,可以咕噜咕噜地随醪糟喝下去,有耐心嚼的,可以细品小汤圆的韧和实。后来才知道它又叫“醪糟粉子”,是厨师将汤圆面搓成一根细长条,挤出来像小拇指尖儿那么大的汤圆粉就直接掉进小铜锅里,为的是没有馅,兑上醪糟做成的“醪糟粉子”。
三
其实汤圆在小城里其实也不算是传统的习俗。冬至的小城应该吃的是糯米饭。一碟好吃的糯米饭馅料就更丰富了。先不说要有吸收到水分变得易嚼的花生和红豆,擅长烹饪的家人会将腊肠切粒,还有自家晒得肥瘦有序的腊肉,最后加上葱花。糯米饭黏得来又可以分开,加上酱油调味。
随便想一下,就又觉得饿了。还是应节地说句“冬至快乐”,然后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