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刚毕业踏入教师队伍的“小菜鸟”,于红梅老师的讲座培训和单云娇老师、向硕老师示范课犹如漫漫求索道路中指引方向的明灯。对于新人而言,学习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能向如此优秀的前辈们学习更是倍感珍惜。
语文老师们经常会相互讨论,教到第几课了,教到第几个字了?可能很少有老师会去疑问:为什么新语文教材的开篇不是字母bpmf,而是汉字“天地人”呢?为什么新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多认少写呢?新教材结构体系、设计思路、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非常困难,前提是对统编教材要有详细的了解。从内容来看,统编教材并不是对既有教材的颠覆,而是将其他版本的优点都大量吸收进来。而且统编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克服随意性;从知识的逻辑性出发,不仅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还能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误区起纠偏作用。教材不仅从选文上,而且在结构体系上也有革新和改进,尤其以下几方面特别明显:
统编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统筹安排,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优势;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统编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每册6-8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每个单元由3-4篇课文组成,语文园地包括“日积月累”“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等栏目。
其次统编教材的改进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问题。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和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状况,新教材抓住读书兴趣培养这个“牛鼻子”,虽然整个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但延伸阅读的量大增,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新教材还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高年级有“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而学生读书兴趣培养不能仅靠学校,家庭也很重要。从幼儿园阶段以听故事为主,到小学阶段的纸质阅读,家长更应该少看电视,少看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十分重要。所以,推出“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不仅是引发小朋友的读书兴趣,还希望把亲子阅读带动起来。“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教材小学低段阅读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书籍为纽带,以阅读为桥梁,是一种儿童和家长共享的阅读过程,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方式之一。亲子阅读在小学低段学生课内外阅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很容易让孩子们觉得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而更愿意去自发地阅读。亲子阅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的加深孩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能增进亲子感情。通过共同阅读,父母和孩子相互督促、共同进步;通过共同阅读,创造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创造了分享阅读的感动和乐趣的机会;通过共同阅读,可以让孩子们收获欢乐、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教师们也更应该将“和大人一起读”贯彻到底,落实到每一位家长和孩子身上,微信群的阅读视频打卡、朋友圈的打卡交流互动都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家长和孩子阅读自主性的反馈方式。
同时,教师如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电子媒介的优势,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也会对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影响。虽然一些具有时效性的热点文章不能及时被纳入相关教材中,但是,新型媒介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最新、最热门的信息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阅读资源便再也不会拘泥于纸质版资源。无论是微信平台还是微博亦或者各类APP,我们都可以去挖掘符合优秀的课外读物标准的读物,利用新媒体有效地结合时下热点,引发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的欲望,还能在带来知识的同时影响学生的品格发展。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诗词大会》系列文化益智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系列等富有文化底蕴的节目,都能成为我们的教学辅助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实时的讨论互动,增强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
阅读是一种习惯,习惯形成于生活,而如何帮助孩子们将阅读转化为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正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和探索的,不是一时冲动、头脑发热,而是革故鼎新、持之以恒。让阅读扎根于生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