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已经走到头了,你对今年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每往此时,便是我们给明年的自己立下各种flag的时候了,但是去年给自己立下的flag又做到了多少呢?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我们似乎一直在处于一种「非静态」的冷静状态,从年初的疫情,到不断辗转的我们,看似平静而乏味的小众生活,今年的我们,依旧是这么平凡。
我们总是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落实,渴望自己的行动在预期的反馈内,渴望自己下一秒就是他人眼中的黑马,却面对懦弱的自己,不甘平凡又不敢努力。
我们在这个被信息裹挟的时代,已经变得浮躁不自知、麻木却自得。
所以2021,让我们「慢一点」,去做到「权衡」自己和这个世界。
今天这篇分享,便是我对2021的「权衡」,相信你会有所感。
01.
「高成本」和「低成本」的权衡
这里说的「成本权衡」主要是指行为感知和思维感知。
所谓「高成本」即在你的生活中占据时间较多的行为部分,或者是需要成本很高才能完成的东西但是不一定有用的行为,当你列出自己日常的行为活动,你会找到的自己的「高成本行为」,
我们会发现,我们大部分的时间会用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上,而剩下的时间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恐怕就是饮食休息和基本的生活需要了吧。
有时候,高成本的行为并不是对我们最有益的、不会使我们有发生质变,即使我们每天不断的做着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对于学生的那些无聊的功课,仅仅是为了应试教育,可能到了以后职场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但是我们还是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
当你回想了自己一天的高成本行为的时候,会不会问自己,自己做的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
但是这些事情,恰恰又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
而相对的「低成本行为」便是我们一天时间里“剩下的时间”的行为,可能每天只是花费一小部分精力,但是日积月累会达到“质变”,也是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去改变自己、优秀自己的行为。
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时间投入到「低成本行为」的百分比会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认知。
当然,关于「成本行为」不只体现在行动方面,我想就此进行抽象化解说。
1)给自己一个延迟的机会。
回到我们前面说到的「浮躁」问题,我们这个充斥过多“噪音”的时代,值得我们需要慢下心来。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当我们急于和别人争执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狠不得提高音量,甚至到最后直接想和对方吵起来。
这是因为我们处在了一个「被动的当事者」里面走不出来,当急于证明自己的时候,语言就会变得无力,这也是我们的本能反应,而当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便会后悔当时的行为。
就像你在大街上看到别人吵架激烈的时候,你却没有因此情绪异常激动,这就是你的「主动的旁观者」意识。
这好像是大多人在「愤怒」的情绪下,本能化的做出的反应,但是我们又会讨厌自己的这种行为,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延迟的机会」的方式去原谅自己。
这时我比较推荐的一个方法便是「八秒钟法则」,
即当你处于情绪不能自控的情况下,在你那仅存的意识里停滞八秒,你会从「被动的当事者」回到「主动的旁观者」,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机会。
所谓的浮躁、急功近利,只是你「无能」的一种发泄方式罢了,我们需要尝试正视自己,并原谅自己,做到这一点,你在思维意识上,就已经投入到「低成本」里面了。
2)等待,给自己一个契合的机会。
山月记里有一句话:“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快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烁为伍。”
当我们怀着那怯弱的自尊心去平凡的时候,自己的努力又有几何意义。
恐怕意义在于,陌生人给予的动力了。
你可能在许多平台,看到那些陌生人,坚持健身练成了马甲线,或者成功瘦了多少斤、由学渣变学霸考上名校、普通人年薪百万的经历。
然而只有他们成功了,我们才会说他们是「自律」的,而那些鲜明的成功的案例,在我们这里又是多么的无力。
我们只会说,我们做不到这么优秀。
但是事实上,我们凭借着这一丁点的“动力”,并不足以使得我们改变,而是,我们需要一个契合的时机。
每个人的时机不一样,有些人可能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得不到关怀只得奋发学习从而离开家,然后发财致富;
有些人因为身边的环境,优秀的环境使一些人不得不趋使变优秀,从而变得更加“合群”;
也有些人,可能因为某人口中的一句承诺,甚至是随口一说,便迫使自己变成自己眼中想变成的人。
而这些契合的动机,大多出于一种“虚荣”"自负“ ”欲望“的变相解释。
也可以理解为,当我们没有了退路,凭借唯一机会,尝试一搏,或者由于某些人某些行为压制的「长期性压力」得到释放,类似于涅槃重生之感。
但是大部分的人,很少有适合的「契合时机」,这时我们就需要等待,等待这个时机的出现。
所以我们没有时间也没必要去自暴自弃了,可能当你越晚意识到这一点,你的「契合时机」就出现的越晚。
这就也是说,减少你的额外的「高成本行为」,是为了投入时间到「低成本行为」做准备,是让自己变得优秀的前提。
3)培养「长期回馈」思维
这里说的“长期回馈”是基于「低成本行为」而言的,因为现在太多的人能看得到而且更为在意、重视的,是近期的「短期利益」。
我们可能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努力复习,为了实习和某个工作而学习一项特定的技能。
渐渐的,我们无视了「长期回馈」的回报。
然而学习这种东西,比如健身、阅读,甚至是练字,却有很少的人可以坚持很多年,因为这些东西在短期内不能带给我们最直接的利益,但是可能在未来给你回馈,但是这些都是未知的。
重视「短期利益」的我们,往往因此就找不到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我们接触的一些东西,从学习开始就是带有目的性的,目的达到了,自然也就无用了。
所以我们要从意识上添加「长期回馈」的思维,从而增加你的「低成本行为」。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呢?
前面我们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时机」很重要,那么我们需要一种被动的等待吗?
并不是,等待「契合时机」的前提,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自己在不断的涉猎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发现自己擅长并且感兴趣的方面。
当你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行为时,坚持的过程的确很困难,不过你可以把你的这种「长期回馈」分散在每一天的固定一个时间,形成每一天的「短期利益」。
这样当我们的行动符合我们原有的认知和思维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而更有执行力。
这样,你又多一个技能可以充实你的「低成本行为」。
02.
「理性」与「感性」的权衡
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理性和感性的时候,但大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的把控和权衡,导致我们会发出”理性和感性到底哪个才能主导我们的生活?”
但是实际上,有多少深以为然的理性,只在一瞬间就被未曾遇见的感性打败。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最开始认为的理性是真正的理性吗? 也许,只是绑架了我们的感性而已呢?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我们自以为的初心在被骨感的现实挤压后,也许已经变了样子,而我们并未察觉,所以一旦遇到那个最初的感性的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性就瞬间崩塌。
理性和感性并没有错,我们需要去权衡他们,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前提你需要明白,理性是为了更好的感性。
举一个例子,当你表白失败的时候,这时候的你是情绪异常的,也就是处于感性模式,那么「偏感性」和「偏理性」的人就会有明显不同的做法。
「偏感性」的人就会继续多愁善感、伤春悲秋。而「偏理性」的人则会对触发感性的行为进行批判,执行相反的行为。
有时候你会发现,发出行为的是感性,理性指导行为,但是最终决定行为的是感性,所以真正找到这个平衡点是因人而异的。
有时候感性就像个小孩子,接近人的条件反射和母胎本能反应,而理性更像是一位父亲,成熟稳重而且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但是我们的心态不能一种持续处于一个状态,就像孩子也会调皮捣蛋、父亲也有失足和思想偏差的时候。
总体来说,感性像是用心,而理性像是用脑,只有完美的权衡和结合,我们才会更好的生活下去。
03.
「输入」与「输出」的权衡
这里说的「输入」与「输出」便是学习与反馈了。
这也是我在新的一年里给自己立下的目标。
持续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人提高最基本也是最迅速的一种方式,一般是五五分配,任何一方分配的不够好都会影响下一步的进程。
当你缺失了持续输入,你会变得无知、彷徨,在旧的思想、旧的行为不断的重复再重复,以至于到最后只有绝望和无奈,你只得很无助的去请教一个又一个,甚至有的人直接逃避了这个问题。
补充输入的过程,就是一个换血的过程,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而当你缺失了持续输出,也就是没有付诸行动、做出复盘,那就是典型的“只思考不实践”的例子。
但是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难道会在任何时候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进行复盘整理吗,日日如此的确需要莫大的毅力去坚持。
任何的方法都不如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当你真正的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价值的时候,那便是你逆袭的时候,这就需要时间来洗礼你的认知了。
所以一起加油吧。
04.
写到最后
2020就要结束了,就算有遗憾明天也要归零了。
对于明年的自己,注定要经历一些孤独时刻,但是那些走过的孤独,我称之为成长。
送给你们泰戈尔的一段话:时间用它独有的刻薄方式令我们渐渐宽宏,明天不管怎样被生活对待,依然要许诺自己明日必有太阳。我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