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最佳方式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做动词,敬重的意思。这句话有很多解读和争议,看了很多大家小家的解读,有理解“色”是美色的意思,或许突兀,还有一种理解“色”是指外在的东西,就是我们要更追求内在品质。个人更倾向于把这个“色”理解为态度,易色就是态度形色的转变,就是看到一个有贤德的人,你会肃然起敬,你个人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你会也想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就是现在我们说靠近优秀正能量的人,你也会正向积极。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与人发生矛盾,但是这人既礼貌又谦卑,我们会不自觉也地对这人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这里讲的是尽孝道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做好就行。不是说一定要事实上有表现,一定得给父母买大房子,每月打巨款。“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意孝不孝。比如说想要买一只母鸡给母亲补身子,但是奈何生活拮据,所以只能努力赚钱,慢慢存钱,然后给母亲买了一只鸡,尽自己的心力我们说这就已经是孝顺了。要是看事实表现的话,那么贫苦人家就没有孝顺儿女了。古人思想还是非常宽容的,他能看到个体的差异。
“事君能尽其身”这里提倡的不是侍奉君主豁出自己性命的愚忠,“吾日三省身”的“身”就不是身体的意思,而是修养和德行的意思。所以这的“尽其身”不应该翻译成身体,而是说侍奉君主能够竭尽自己的修养和德行,竭尽自己的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成就自己也成就君王的德行。
“与朋友交而有信”,跟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这是《论语》第七句,但“信”已经被提及四次,可见“信”的重要性。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只要在具体行动中表现出儒家所强调的各种行为规范,那么此人尽管自己说没有读过书,但也一定会被认为是读过书的人。可见知识和修养是可以通过内心感悟获得的。讲学习,孔子反反复复讲你别着急读书学习,而是要读生活,读事,读人伦大本,读日用常行。人伦品格是本,读书学习是末。不要舍本逐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