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粪池!
罗中立这张《父亲》,我小学的时候就在课本上见过了。
这张画最吸引我的就是老人藏在眉弓阴影里的眼睛。
那眼神如此深情,他在凝望着谁?已逝的妻子,远走他乡的孩子,还是来自城市的陌生画家?
这个未解之谜缠绕着我,直到看到罗中立画稿大展,我才发现我想太多了。
父亲凝视的压根不是人,
是化粪池啊!
注意此时还是男厕所
是的,这就是《父亲》的初稿,自带分镜的漫画版。那时候还不叫《父亲》,叫《守粪农民》。
70年代末物资短缺,浇田用的农家肥是稀缺资源,一个不注意就会被别的生产队偷走!
每天夜里,都会有农民蹲在厕所化粪池边上,死死的盯着坑里的……
偷了偷了,溜了溜了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罗中立,他说:
“这位离家守粪的农民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他呆滞、麻木的神态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
夜来的寒冷将他挤到粪池边的一个墙角里,身体蜷缩成一个团,而眼睛,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如同一个被迫到一个死角里、除了保护自己之外,绝不准备作任何反抗的人一样。
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我要为他们喊叫!”
一一《〈我的父亲〉的作者的来信》罗中立
这时候还完全看不出是《父亲》,但是模特确实是同一个人!
就是他:
老大爷的白胡子还挺多的,咋就被罗中立薅秃了呢
到了初稿第二版,分镜没了,变成一张远景一张近景。
注意!变成女厕了!
厕所墙上写着各种当时流行的骂人脏话,有的是传统国骂,有些充满了时代特色。
这一版的脸已经有一点像终稿了
问候母亲:“x他妈妈”和“xxx妈”。
“打倒xxx”:厕所内外分别是“打倒二毛子”和“打倒王大起”。
“xx我儿”:厕所里写着“小王我儿”,厕所外写着“小罗我儿”。
此处应有BGM:“我是你爸爸真伟大!养你这么大,你却不听话,天天跑粪坑去涂鸦……”
截至初稿,画中的人物都是守粪人,右边的大坑是化粪池,左边的木桶是挑粪桶。
(真的不会被熏晕吗)
到了二稿,主角一下子变成了捡麦粒的人:
模特还是掏粪老大爷
罗中立画完,觉得“粒粒皆辛苦”这个题材太无聊了,干脆和掏粪工揉吧揉吧,改成了大头照:
三稿、四稿:《生产队长专业军人》
截至四稿,这画都没什么好看的。
罗中立画草稿是真的草,草到只有他自己能认出“玄妙之处”,在别人看来结构奇怪面容扭曲,过联考都悬……
“面壁十年,穿墙而过”
罗中立自己也不满意,觉得这画体现不出老人辛劳朴实的神韵。
他拼命翻画册,总算翻出来一个值得借鉴的画家
查克·克罗斯,画大头贴的。
真·“大头”贴
这个流派叫“照相写实主义”,就是拿一张照片,投影仪放大数倍投射在画布上,画家照样画下来,再拼命脑补细节。
冷军经常被以为是照相写实主义,其实他不是,因为他不是对着照片画的,是纯脑补!
冷军的模特是个秃头假人
罗中立一下被等身大头震慑住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只有这样,在这巨大的头面前,才使我感到牛羊般慈善目光的逼视,听到他沉重的喘息,青筋的暴跳,血液的奔流,嗅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感到他的皮肤的抖动,看到从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以及干裂焦灼的嘴唇,仅剩下一颗牙齿......
站在这样一位如此醇厚、善良、辛苦的父亲面前,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他飞快的画出来最终版素描稿:
然后上色稿:
完成!
请直观感受一下这个尺寸
罗中立满意极了,但领导不这么想,他说:
你这个是旧社会新社会,这么搞也看不出来。
罗中立想了想,在左耳上夹了一支圆珠笔。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没有。
“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就不像苦巴巴看到一个旧社会的老头。我很快把这个圆珠笔画上去。”
——罗中立
就这样,守粪老人变成了中国老父亲的典型形象,代表他们的辛苦、朴实、勤劳……
父亲深沉、温情又犀利的目光,直直的望向画框外。他的眼睛刚好与人眼等高,仿佛能望穿观众的双眸,深深扎进他的心里。
站在画前流泪的人,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双眼睛最初凝望的——
是个化粪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