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娘家有10个兄弟姊妹,她排行老五,上有一个四哥,下有一个八弟,其余都是姊妹。几乎第一次听到这个数目的,都会吓一跳,怎么就生了这么多?嫂子只比我大两岁,在我们这辈里,家乡普遍是2个孩子,若父母有任公职的,那就只能要一个了。夫家也是如此。
其实仔细琢磨,也是可以理解的。岭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蛮荒之地,这里天高皇帝远,天命有所不受。直至改革开放前,沿海地区也多是简陋的小渔村,虽已受教化,但平均文化水平是远不及中原地区的。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岭南几乎是形同虚设。在我认识的一些粤籍、桂籍朋友里,只有两个孩子的,几乎没有;5个或6个,比较常见;再多些,也别太惊讶。这里讲究多子多福,儿子不嫌多但一定不能少,女儿也凑合吧。
学过数学的都知道,总值不变的前提下,个数越多,单位值越小。套在养孩子上,同样适用。娃多了,那养娃的均摊成本就低了。珠三角工厂里,普遍是当初早早辍学、外出务工的年轻男女。父母也乐见其成吧,既省了学杂费又多了一个创收的劳动力。因此这里的大学生比例,跟其他地区比,算是被稀释得很可怜了。不像只有一俩个娃的人家,那还不可了劲儿的栽培啊。
记得有个周末,嫂子的大姐、姐夫来做客,恰巧我跟老公过去有事,就留下了一起吃饭。期间又来了1个女孩,是嫂子三姐的女儿。我很是吃惊,嫂子居然有个19岁的大侄女?忍不住问,那你三姐多大哦。嫂子说,三姐年轻时叛逆,16岁就有了孩子。那个大侄女,长发衬着姣好的面容,吊带热裤秀着纤细的身材。挺养眼的一个女孩,左锁骨却纹了一朵玫瑰,很是打眼。一开口更是吓了我一跳,言语粗俗还带脏字,不知是家人见面格外随意还是个性如此,完全就是一个小太妹。别看才19,出来都3年了。可惜了,青春正好的年华若是多读点书,总强过在流水线里熬啊。俗话,子不教,父之过。但在多子多福的老观念下,女儿总是若有若无的被忽视。
嫂子曾调侃她四哥结婚几乎是分文未花。结婚5金是这么来的:大姐买戒指、二姐买项链、三姐买手镯、她买的耳环......婚宴花销和不多的彩礼,也差不多是众姐妹的份子钱包圆了。此外,每个月要孝敬父母500元生活费,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我算了下,8个女儿,每个500,那就是4K,不少了啊。好奇问,那你兄弟是不是给得更多,毕竟是男丁嘛?嫂子撇撇嘴。是我想多了,农家有房有地,哪用得了4K。她父母的钱,多半估计是补贴儿孙了。
同事梦梦也曾受到这种思想的打击,湖南妹子嫁到湛江,嫂子的娘家。第一胎生的是女儿,婆婆就有点不痛快,常常外出打麻将,月子里留她们娘俩家里。饿了,梦梦就自己下面条对付。都是爹妈疼大的,还受了高等教育,到了婆家地位却要取决于生儿子还是女儿,够讽刺吧。后面还是亲妈疼惜不已,飞去贴身照顾。梦梦在孩子3个月大时就果断回岗位了,不是不疼娃,而是实在不认可夫家的观点。女人经济独立好,女儿照样可以养得人人称赞。
这也让我联想到曾经的室友菲菲,也是湖南妹子,因合租而相识。她谈了个潮汕的朋友。家里5个,他排行老大。初一听,我们都不看好、劝她早痛早了。不是对潮汕有偏见,而是听说那里的子孙观念比粤西还明显,大男子主义更普遍。若真结婚了,估计后半辈子就要围着子女转了。
这只是我身边人的一些经历,给我的直观感受。当然时代在发展,岭南经济在腾飞,已无人再小觑。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肯定会更文明开放些,不少人的观念已与国际接轨。但不可否认,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在大多数地方,还是一辈辈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