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亚柏林曾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 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这两个自由就像打工人所说的“996”和“躺平”之间的斗争。
在履行“996”时,大多数人都会考虑(1)能兑现承诺吗?(2)它正当吗? (3)我加入这个游戏哪怕成功了,真的对我好吗?
所有的这个变化,让在践行“996”的人们在考虑,我可以退出这个游戏吗? 退出后,就意味着躺平了吗?
其实都不是,是我们在这个歪曲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社会背景和价值导向下失去自我生活状态的一种焦虑。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只要你努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功,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可是现在发现无论怎样努力,有些事还是不尽如人意,就像刘擎老师所说的那样,在客观的生物需求很容易满足,但生活中感受的基本需求不断增长,而供应方又满足不了,这两者之间得矛盾,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把控感和安定感,进而开始焦虑,沮丧,想着是不是该“躺平。”
其实真正“躺平”的人,不会去说出来。《人物》杂志有一篇是为陆庆松的采访,好多人都不认识这个人,但他的生活却是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躺平”。
他的家乡在贵州独山,10岁被选拔进京,14岁上大学,19岁毕业后在清华任教,但由于后期学校行政体系的改革,使他无法适应。25岁选择离开清华,之后的日子里他住在北京的郊区,周末开着一辆logo都坏了的车,来往于郊区与市区给孩子辅导钢琴赚取一定的生活费。周内的时候,他摆弄着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做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虽然他没有选择大多数人所选的,专心弹琴,作曲,赚更多的钱,弹更好的琴。
陆庆松说道:“他所选的这条路未必正确,但没问题,毕竟怎样活着是每个人的个人问题。”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做到陆庆松那样,因为我们背负着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
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像我同事这样做,他是一个软件平台的开发工程师,这个平台不仅要考虑新协议机器的接入,还要考虑老协议机器的兼容。而在他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新协议机器的稳定性较差,导致中间出现很多的问题,进度难以推进。
因此,他只能在整体会议上将面临的问题,列举出来,可是他发现并没有人关心在开发️遇到的难题,只关心开发进度。
所以,在多次沟通无果之后,他沉下下来想了一下,他选择两者之间关注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户体验。
他说:“他换个角度沟通后,进度也有了一定的推进,整个人也不那么焦虑,烦躁。”
在职场中肯定有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多次解决问题无果后,好多人都想选择退出“躺平。”
而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的阅历和判断力有限,我们没有正确的选择出生活中最本真的热爱,使得我们在“996”和“躺平”之间不断摇摆。
就像刘擎老师所说的:
人生要有一定的阅历,早慧代表不了阅历,有人知道很多道理,但也过不好一生,是因为那些道理不是自己的道理,要变成自己的道理需要修炼,需要阅历。
判断力包含着对自己判断标准,不是彻底准确的那个意识,这个意识极端重要,有很强的分寸感,不能怀疑到自己失去那个判断力,又不能变成绝对自负的人。而这个分寸感是经过无数次的经验和教训才会总结出来的。
所以写在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但过度反省的人生是过不下去的。
所以我们无需焦虑选择“996”还是“躺平”,而是在我们现有的判断力下,选择一个最适合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