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新闻的头条热榜,寺庙成了年轻人聚集和休闲旅行的地方。难得休息的周末,更是让年轻人年轻人挤爆寺庙,给佛祖报身份证号。
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
年轻人聚集寺庙拜佛
在北京的雍和宫,我们印象当中应该是老年人常去的地方,老年人也居多吧。可是,事实情况却是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几个老年人的身影,放眼望去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正举着燃烧的香火。这里竟然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他们恭敬而虔诚地在蒲团前面排队等候,等待着向佛倾诉自己的心愿。如果不是经常来这里的人,一定一位自己来错了地方,还以为这里是排队的游乐场。这些年轻人不同以往的老年人,他们甚至有人会向佛祖报出身份证号和姓名,生怕佛祖不能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地定位到自己,怕自己的许愿佛祖听不到。这些乍一听挺荒唐的,可是当我向身边的几位拜佛者询问的时候,事实却吓了我一跳。
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
年轻人排队进寺庙
北京不仅雍和宫已经被年轻人“占领”了,其他寺庙也有类似场景。比如位于北京植物园内的卧佛寺,由于与英文单词“offer”谐音,尤其受到祈求上岸的年轻人欢迎。我问询到身边的一个拜佛者,他告诉我,他是一名考研备考生,这个寺庙是在他向成功保研的学长学姐讨教经验时才得知的。他还极力的鼓动我说,“卧佛寺很灵的,可以去拜一拜”。学长的现身说法让他很心动,所以在保研前半个月,她拉上自己的三个室友一起去了卧佛寺。
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
我们随机问询了来卧佛寺的几个年轻人,他们来卧佛寺祈福几乎都有关于学业或事业的明确目标。他们这些人有的在祈福条上写道,“上岸成功,求求了!”“转岗顺利”“拿到offer”等等。更有甚者,甚至把“offer”写满整个幅条。在三世佛殿两旁的祈福架上和院内的老树上,红色的祈福条系得层层叠叠,目之所及的内容大都有关学业和事业的。
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
一位寺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在疫情之前的客人里,香客大部分都是年纪比较大的阿姨们,他们往往祈福家人健康平安,几乎不为自己许什么愿望。而少有的一些年轻人,年轻人中的女孩,祈福内容多以感情为主,“每天都在纠结那个男生爱不爱她”。但是这两年,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求事业和学业,尤其是年轻女孩,成了独立女性,每天都在想怎么挣钱,这个真的特别明显。有一次一个考研女生找她,代请了一个保佑学业的手串。两天之后,又下了十几个同样的订单,全部是她在“研友群”里的同学们来求同款的。
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到了周末会纷纷去寺庙里打卡,以及旅游求佛?作为一个新一代的年轻人,我非常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他们拜佛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第一就是寻求将心灵的寄托。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一些难以实现的愿望,到寺庙说给一个从未谋面的佛祖听,他们希望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
编辑搜图编辑搜图编辑搜图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社会的压力太大,年轻人希望找到一个宣泄的窗口。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浮躁和迷茫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感觉到生活或思想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寻找不到自我调节和解脱的契机与办法,在无门可诉或无门可求时,寻找佛祖乞求佛法的开示或保佑可以缓解一部分焦虑。至于给佛祖报身份证号,一是可以表达自己求佛的诚意。二是意求佛祖的佛光降临于己身。就像是AppStore下载榜上一款敲木鱼的app突然爆火一样,流量上涨体现了年轻群体的集体浮躁,心理自我调节和开导更为重要。寺庙爆棚这一社会现象,说明了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浮躁和迷茫。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心中有佛,佛祖无处不在,佛就在自己心中。其实信佛是一种信念与磁场,只有理解这种信念才能救赎自己,并不是形式上的一些东西,能救自己的永远是自己的信念和毅力。佛是藏在自己心里的那种善,人们常说,因善结缘,因缘结果的说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年轻人,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心中若有佛,何必远烧香。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可以留言评论区告诉我,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还请您可以转发收藏,感谢一路以来,您的慷慨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