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亮灯的操场,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在跑着,沿着各自的跑道,像几颗孤独的行星。耳机里放着毛不易的《平凡的一天》,“不追不赶慢慢走回家,就这样虚度着年华,没牵挂,只有晚风轻拂着脸颊......”,脸上似乎真的有独属于夏天混杂着青草味的晚风吹过耳旁。下过雨的天空呈现出斑驳的玫瑰色,几块无所事事的浮云游荡在天空的幕布上,不时略过几驾发出轰鸣的飞机。这样的感受很久违了,能静静地、慢慢地、单纯地走着。
逝去的六月夹杂着太多情感,很复杂。六月,是离我们最近一届学姐学长们的毕业季,突然间,我们不再是懵懂的大一新生。我们与社会之间的那道墙,慢慢地消失了。上完了大学里的最后一堂课,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就像心里的某个部位被掏空了一样,又是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心无顾虑地坐在课堂上,偶尔开个小差,看会儿手机;或是拎着一袋早餐匆忙地赶着上课的铃声。那些课堂上,食堂里的点滴时光就像放电影一般,一幕幕地闪回。室友要搬离寝室了,寝室里一个人的位置就那么突然地空缺了,干净得像三年前初见那般。“同学,你好,你叫什么?”
毫无准备地开始了一段为期一周的线下实习时光,但这一周,过得长似一年。第一次在办公室里加班到九点;第一次在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第一次学会更新各种平台的文章,却时常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出了不少小差错。因为自责,在一周内情绪崩溃了不知道几次。恨自己,没有好的体力去适应和承载这份工作。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微信上工作群的页面里,自己的回复永远都是那么几句:“嗯嗯,在的”、“好的,知道啦”、“收到”、“不好意思,是我疏忽了,下次注意”…….认错、揽活儿成为了一种常态,对着电脑的手常常不知道要敲下哪个按键。
看着桌上摆满了的专业书籍,我知道,这份实习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所以,我会害怕。害怕自己是不是没有能力面对社会,面对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要怎么坚持下去。说服着自己不能给自己留后路,不能放弃,但是把自己逼得太累、太惨了,也并没有什么改观。我开始厌恶这种迷失感,内心的彷徨和荒芜,让我很慌,就像在探险的人丢失了指南针。
在电话的那头,妈妈温柔地聆听,劝慰道“觉得不行就回来吧”,可是,当初自己就是为了“不再回去”才选择出来的。那一刻,泪水肆意蔓延,委屈、不甘、疲惫……积压太久的情感,瞬间到达燃点。对自己的迟疑又加深了一分,要如何在这个异乡,靠自己,活下去,最终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职业。
内心所有的疑问都是无解题,没有人能替自己做选择。所谓的“毕业即失业”,一直都是笼罩在大学生、家长、老师、社会头顶上的一片乌云,好像大学生没有理由不就业。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地当“啃老族”。而是整个社会好像并没有真正地问一问大学生“你想成为谁?”、“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社会整体的就业环境有时过于急功近利了,很多人还没有时间去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就被赶鸭子上架般开始了庸庸碌碌的工作。
所以,有人会选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逃避社会,考研、出国看起来都是些不错的选择。但是,连这些旅程都结束了该怎么办呢?社会依旧在这里,你不得不面对和融入。所以,很多年轻人开始变得焦虑。这份焦虑来自社会、公司、上司、父母,但最终,还是内心的诘问。因为人必须对自己诚实,想要说服自己去接受一个自己都十分厌恶的工作,很痛苦。
所有普通人都有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特别的人的那一刻,但当认清了自己终究是一枚凡人,并坦然接受和悦纳自己时,很不简单。那种不纠结,不对抗,真正地与自己和解,到底是迂腐的妥协还是明智的选择呢?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抉择。
记得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感到自己身上一种属于青春期独有的湿漉漉的感觉终于褪去了。那种感觉,叫成长。我曾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自己身上那股潮湿湿的水汽会褪去呢?什么时候我才能变得足够真实和放松地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和面对这个世界了呢?”想要变成对任何事情都处理得游刃有余的大人,但也想永远是个不用考虑明天和未来的孩子。
上周六,我提出了不在线下坐班的请求。我想,这不是逃避,而是认清了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并为自己所热爱的作出的选择。《乐队的夏天》在今天夏天引爆了整个音乐圈,当然还有众多不知何处安放躁动不安的心的年轻人。“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成为金句。看到这群人站在台上肆意挥洒着的热情,你就知道,一个人干着他所热爱的事儿时,整个人都在发着光。那种光芒很独特,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当然,我们也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能不能靠自己所喜爱的东西生存下去?
这个学期上得深度报道课,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记者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我想,这也许也是回答前面这个问题的答案。虽苦尤乐。
最后的最后,还是留一段最爱的《看见》里的话吧,勉励自己:
“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逃避虽然可耻但却有用,我要对这句话抱有迟疑的态度。人生不可能永远有退路可走,不如从一开始就找准目标,然后,不管别的,努力干吧。
固执地,无畏地奔向那个笃定的彼岸。
年轻人,我们可以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