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鸟知行生前面三个月,最让我期待的就是《庄子》的学习。
每次读《庄子》,都会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就是如此”的感觉,似乎我的心里也住着一个沉睡的“庄子灵魂”,读一次苏醒一点。
心浮气躁时读《庄子》,会很快变得平静安宁;平静安宁时读《庄子》,会很快融入书里的意境。
一直想把读《庄子》时触动深的故事,以及在生活中使用过的故事,慢慢的梳理出来。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住在漓江边的一个民宿,天刚微明,鸡鸣此起彼伏,外面大雨,寒意阵阵,我已清醒,而另三个都在酣睡以恢复昨天徒步耗掉的精气神。
就从《鲲鹏》开始吧!原文如下: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昨天和一个同学讨论作业《大鱼海棠》,她说其实她很不喜欢这样一个故事,浪费了《鲲鹏》这么好的素材。简直是勇敢地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鲲鹏》这个故事中,最吸引我的点睛之词就是“化”,化而为鸟。这是一种内在生发的、能推动生命完成升级和飞跃的力量,也是一种成熟的力量。
大自然中,随处都孕育着这样的力量。鲲“化”为鹏,毛毛虫“化”为蝴蝶,蝌蚪“化”为青蛙,蚕宝宝“化”为飞蛾,无不是一种生命的升级和成熟。从此,身体更为自由,世界更加广阔。
我们人类,因为个体生命在时间上的进化,以及在大脑上的发展,一生中可能出现多次“化”,一开始是由于进化的力量群体共同拥有的“化”,比如婴儿学会走路、生理发育成熟,这是有形的“化”。
越长大,人类的“化”就越无形。也正是这些无形的“化”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凸显。这是后天环境、教育作用于个体先天特质的结果。
所以,我们总是用“春风化雨”来形容深入人心的教育,真正能在人的内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教育,无疑就是“化育”。它不是成人使出某个杀手锏就能在孩子身上立竿见影的事,而是通过在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中、长期持续地做功,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彰显效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妈妈哲学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化育”。我们每个妈妈,先不断地创造自己的无形的“化”,完成自己生命的升级和飞跃,这个“化”的过程、为积蓄“化”的力量做出的努力、“化”后的状态都在即时的影响着孩子,这份力量也会唤醒、激发孩子内在的“化”的力量。
说到底,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可以“化为鹏”的鲲,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鲲鹏。
第二个让我精神一振的词就是“怒”,怒而飞。这是每个人身上原本有的建设的力量。只是,我发现,周围许多成人把“怒”的力量用在了破坏上,“怒而摔”、“怒而打”、“怒而吵”、“怒路族”、“怒吼族”,等等。而周围的孩子,“怒”的力量都被大人毫不犹豫地“打压”、“镇压”、“压制”了:
“你还敢发脾气?!”
“小兔崽子还敢顶嘴!”
“整天异想天开!”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生气的!”
……
孩子一个个变得过于“乖巧懂事”、善于“察言观色”,这样的孩子长成的大人,一个个成了“老板”、“老板娘”,木头木脸,兴趣索然,了无生气。
也许因为我自己是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下长大的,在那个年代,我的父母也算是相对比较尊重孩子的父母,我比较好的保存了“怒”的力量,虽然有时也用于“怒吼”、“怒叫”,却有越来越多的时机会用于“怒发”、“怒化”。
有一起成长的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我看起来总是很有活力,很有办法,什么都难不倒的样子。我也曾经很仔细的思考,分析。然而,我发现,从个人角度来看,我并没有一丁点儿比她们更有优势,不管学历背景、努力程度还是个性天赋,唯一的可能的区别是,她们从小就被压制了“怒”的力量。
如何成长为生动活泼、生机勃勃、兴致盎然的成人,如何保护孩子“兴致勃勃”、“淋漓尽致”的成长,如何帮助孩子把“怒火朝天”的力量转化为建设性的力量,活出“怒放”的生命,这是父母成长的应思应虑,也是妈妈哲学的努力方向之一。
但是整个《鲲鹏》故事里,最触动我的,是“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
鲲已经“化而为鸟”了,鹏的世界是天空,辽远阔大,任其翱翔。对大鹏来说,水,已经成了过去,也成了束缚。为什么,鹏在起飞时,还要“水击三千里”呢?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原生家庭”,于大鹏来说,它的原生家庭就是海水。
近年来,原生家庭成了万金油,被多方指责,处处诟病。凡是个人自觉生活痛苦,难以跨越过去的,仿佛扯上原生家庭,就万事大吉了。
当然,自己“责任卸载”了:都是父母惹的祸嘛。
可是,一方面,我们已经成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对自己人生的方方面面负起完全的责任。总是习惯于去原生家庭找原因,首先就难免推卸责任之嫌,其次也肯定是“问题取向”,而不是“方法取向”,是活在过去,让今天为过去的每一天买单。
这都不是可取的成长之路。
另一方面,相对于千千万万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努力的人来说,能够走上自我成长之路的一群人,相对来说在物质上、受教育水平上、接触新事物上,还是相对条件比较好的。能够拥有现在这个“相对比较好”的生活,难道是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难道没有原生家庭一丁点正向的支持或者反向的刺激?
正如我们身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印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有今天,也无法撇开原生家庭的养育、教育、基础、支持。
每个人,不仅身体的生命来源于父母,我们的生命向前、向上、向好的力量,也是因为站在父母的肩膀上。
如果,我们对待原生家庭能少去或者不去计较那些传承给我们的“不好”,而是仅仅去感激、感恩那些传递给我们的奋发的力量,或者甚至去把那些“不好”进行转化,从中看到正向的意义,也许,成长才是真正的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将又一次完成“鲲鹏之变”。
不去责怪,不去归咎原生家庭,这首先是自己对自己人生完全负起责任的态度,能够化粪为肥,变垃圾为资源,也正是成长的可行之路。
能够和父母和解,和原生家庭做好链接,我们才有“水”可击三千里啊!
家族的力量有多大呢?在忙碌的九月,我曾经2次带孩子回到老家,回到父母身边。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回家就闭门不出。而是主动去看望任然健在的长辈,听他们细细念叨几十年前的往事,去参加我都快不认识的堂哥家的酒席,听亲戚朋友聊起家族里的大小事情。回来后,我画了一个不能再简单的家族树,画完,就如同读了《庄子》一样,我浑身滚烫,精神振奋,感知到自己一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持着,推动着,无比的感动与自豪。我一想到我的曾爷爷有九兄弟,我的爷爷也有九兄弟,我的伯父无数,我的堂哥和侄子,据说有90个之多,而我属于这样一个大家族,满满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从老家回到广州,我给成长小组的学员布置了“画出自己的家族树”的作业,学员们也反馈,一边画一边感动无比,画完后满满的力量感。
中国文化向来重视“寻根”,这个根,不就是我们的“水”吗?我们生命的来处,我们力量的生发处。
当然,生命更为奇特之处在于,每一个过去的阶段,所有经历过的人生,都可以成为下一个阶段,下一段人生的“水”。
正是之前所有的经历,好的或者不够好的,塑造了我们,也许某一天,这些经历会成为我们下一段人生的局限或者束缚,可它们,所有过去的经历,仍然可以成为我们的“水”,让我们可击三千里,从而扶摇而上九万里。
只要我们能接纳它们,与它们和解。
它们一直在等着,准备着,助我们破浪乘风。
就像我们一直努力在做孩子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