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婴儿的基本需求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婴儿会本能地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出现了问题,从而觉得自己的内在是有缺陷的、丑陋的,产生羞耻感。温尼克特认为婴儿的成长并不需要完美的环境,只要“足够好”就可以。这个“足够好”曾奇峰称之为“60分妈妈”,这里妈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妈妈,是养育者的代名词。即使如此,成长过程中,成长环境如果变得充满限制、创伤,孩子重要的需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基本羞耻感也会随之增强。
这种认为自己内在是丑陋的羞耻感是让人痛苦难耐的,所以人们发展出各种防御机制来缓和或者逃避内在的羞耻感。这些防御通常是无意识的,本人是没有觉知的。布戈尔指出三种常见的防御模式:过度自恋、责备、蔑视。也就是说这是三个基本款的遮羞布。过度自恋是一款光鲜耀眼的遮羞布,它处处求关注、要做关注的焦点、永远要C位、表现完美的自己、各种炫耀、凡尔赛,彷佛在说“看看我,羡慕嫉妒恨吧?!”。过度自恋者会对自己要求完美,给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当达不到自己的期许时,就会攻击自己,责怪自己,甚至自我憎恨,如此内心的羞耻感愈加强烈,痛苦难耐,于是就会把这种痛苦向外投射,进而攻击指责他人,贬低他人。
再来回看我自己想通过日更提高写作能力这件事,因为我的羞耻感,我会理想化要求自己必需写好,潜意识里期待有很多人点赞,有赞美、有肯定(写到这里我脸上有点挂不住,尴尬,羞耻)而这个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会攻击自己,不相信自己有毅力坚持,觉得自己会写不出来,写不好没人看……一肚子的戏,一阵阵的鞭子打自己,你说我还能抬起手脚行动吗?动不了,对吧?再补一鞭“虎头蛇尾,没有坚持”!这就是我强大严苛的超我,还好我潜意识比较智慧,看透了超我的把戏,托梦给我,告诉了我事实,让我看到了那个躲在角落里、黑屋子深处、衣衫褴褛灰暗的羞耻。我想我明天要过去看看她,好好地陪陪她,和她聊一聊,体会体会她的感受,去了解她,亲近她,慢慢地跟她处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