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玛丽和马克思》有感 :2020一5一13
平日里我很少看电影,总觉得生活中的我像一个陀螺在不停地旋转,"忙一盲一茫"已经成为常态,即使有点空闲时间,也匆匆在书中打发。昨天晚上,我看了《玛丽和马克思》这部动画片,也看了影片的拍摄花絮。感慨影片拍摄的不易,475个微缩道具,从酒杯到打字机都是工作人员,一点一点用粘土捏出来的,光那台老式打印机工作人员花了九周时间来设计并制作,辛苦不得而知,所以观后感如题目所述"土质人生”。看完影片,心情很沉重,若用颜色来形容我看后的感情基调,我觉得灰色基调的最恰如其分。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个笔友之间的故事。一位是玛丽,居住在墨尔本市的一个胖乎乎的长着胎记的小姑娘,一个是住在纽约市的,具有自闭症的肥胖的马克思。两个人的通信跨越两个大洲,持续了20多年,这两位笔友之间的友谊,随着信一封接一封的书信,就这么保留了下来。随着影片的推进,我看到的这是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世人展示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
玛丽的父亲诺埃尔在一家工厂工作,闲时爱好在车库里将捡回来的死鸟做成标本。玛丽总希望爸爸能多陪陪自己,但比起女儿,诺埃尔貌似更愿意和那些“死去的朋友”待在一起。玛丽的母亲维拉是一个酒鬼,爱好是一边喝酒一边听板球比赛。维拉似乎每天都处于醉醺醺的状态,她对玛丽而言是一个费解的存在。玛丽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在喝酒,也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是从商场“借”东西回家。没有家人的关心和关注,胆怯内向的性格令她没有任何朋友。天真的玛丽以为自己的出身的是一个意外,是从一个啤酒瓶底下生出来,灰色的人生就此拉开帷幕……
令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在最后一次回复玛丽的信件中写道的那些话语,很是让人深思。他说:“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我们的缺点、缺陷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自己,并且适应它们。我们不能选择缺陷,但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很高兴,我选择了你……我知道我人生的路充满不少垃圾和裂缝,也许你的不会像我那么多,但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人生之路会相交,我们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不容易接纳别人,其实那都是无法接纳自己性格中的不完美,接纳自己,包容别人,这样你不仅仅收获了真挚的友情,而且会把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灰色基调改变,走出一条精彩的夯实的人生之路!
课后收获:
特别喜欢听课前的这首曲子《有生之年》伴随着宁静的心情,在周日下午我们又开起的有益的知识之旅。如何造就有出息的孩子?在林老师给出的这八条中,我对照自己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过程,深深感到第一点就是我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孩子心理健康,第二点就是没有培养好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谈到自己的心理感受,那么以往孩子说肚子疼不想去上学,我总会认为她矫情,会让她继续去上学上学。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更多地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和孩子交流中,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若孩子做得合理,我就会支持她。
在孩子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在孩子独立自主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我没有过多的陪伴孩子,而是交给了孩子的姥姥姥爷的去带孩子。所以没有创造机会让她自我服务,没有有意识的培养她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处理各种问题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出现各种各样不独立的问题,我追悔莫及,只有远离孩子,让她碰壁后才迷途知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培养孩子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要做一个能独立自主的生命体。这是我的听课感悟,也是教育孩子感悟生命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