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
01 关于十本书
day1《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蔡康永 著
day2《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著
day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著
day4《极简主义》弗格斯·奥康奈尔 著
day5《精进》古典 著
day6《槽边往事》和菜头 著
day7《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蔡康永 著
day8《关键对话》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 著
day9《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威廉厄姆 著
day10《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著
主题营正式开始前,根据自己的能力,就找了一些相对简短自己能看的下去的书,算是确立了主题营清单,但是在报名时,被要求附上三月最想看的三本书并附上推荐语,自己有点懵,无奈之下就把那些书都简单翻了一下,只留下《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给青年的12封信》《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三本,都比较贴近自己的现实需要。后来的书单,都是主题营边进行边找的。
现在回过头再看这十本书,四本关于沟通,两本关于人生,三本关于思维,恰好与自己想看的三本书的主题大体吻合,意外中带点巧合,满足自己需要是自己学习的最大动力。
02 关于读书
泛读,跳读,略读,带着问题去读,这些读书方法,自己听了很多遍,但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实践过。
但是主题营的压力下,自己自然就学会了,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为什么之前不会这样看呢?
大概是自己执念太深吧,总觉得从头到尾看完才算真正看了一本书。
可是,当自己过一段时间再来回顾这本书,发现自己竟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反而是这种看目录,看前言,看小结,有选择性的阅读让自己对原书的内容的印象更深刻。
03 关于输出
这应该是自己读书笔记输出的最密集的一次了,也是最完整的一次,每天不停歇。
而自己之前的笔记总是很零碎,常常词不达意,或者难以成文。
自己本能上,其实还是一个不太善于思考,不太喜欢表达自己想法的人。
鲜有的表达也总是纠结犹豫半天才发出来,并且多是引用。
所以参加主题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去压迫自己思考输出,来提升自己的输出能力。
反思:
04 关于压力
侥幸得来一次连队“最佳”,自己真的觉得是侥幸。
就像获得勋章后,自己发的朋友圈说的那样:
虽欣喜于榜首有名,但也有些受之有愧,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这样的实力。
所以,这个收获,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压力。
而这个压力,于我而言,似乎强过了鼓励。
自己后来写感悟时会时感无从下手,更有两篇草草结束,自己都不忍细看。
而如何真正保持一颗平常心,如何有效去面对压力,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05 关于时间/精力管理
虽说自己差不多每天都算比较早就打卡了,但是,我想说自己在时间/精力管理上做得很烂。
时间利用率很低,注意力时常抛锚,抓不住文章重点,输出时磨磨蹭蹭...
要不是自己提前一天准备,要不是自己逃避其他事情(这个事情其实也很迫切啊),我都觉得自己很可能不能顺利完成打卡。
而自己要想逃避的事情,其实并不会消失,而是一直在,依旧在,并且对自己形成了更大的压力。
如何做到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或者目标管理呢,其实也迫在眉睫...
06 关于“三分钟热度”
回过头来,自己的“三分钟热度”现象依然存在于主题营的打卡过程中。
起初,还会在群里与老铁们做一些交流;后来,就消失在大家的“茫茫打卡”中了。
起初,还会去认真阅读老铁们的打卡文章;后来,连最佳和优秀都懒得去阅读了。
起初,我还念叨着跟清单营同桌青鸟多互动,多向他学习;后来...我几乎都快把同桌忘记了...
而这样的三分钟热度现象,在工作学习中,更是“如影随形”。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个意志力问题,那么该怎么有效避免呢?
感谢:
07 感谢每一位给我点赞和评论的老铁,自己每次点进鲸打卡看点小红点时,心理都是一阵欣喜,你们的每一个赞每一个评论,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08 感谢点评组,设计组,数据组的老铁们,你们每天的无私付出,默默奉献,我都记得!
09 特别感谢读书营同桌丸子,感谢你的付出,感谢你的鼓励,感谢你带来的惊喜,感谢你树立的榜样!
10 最后,也感谢一下自己,虽然过程并不完美,但至少完成了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