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无法被定义的忙碌,只能称之为琐事。
称其为琐事,想表达自己的不在乎,不看重。又甘于为其忙碌,视之为有自知之明,不会因为做了琐事而刷存在感,而自以为重要。一方面,不看重、忽视,甚至蔑视。另一方面,认真、负责,并不糊弄。这难道不是一种两面人?还是一种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方式,即,我接受自己的不重要,但依然认真完成自身的职责。我明知道自己做的是琐事,依然最认认真真做琐事。
并不为此骄傲。
这世上总有平庸的人,看到事物的一定程度上的局面,并安于其中,不寻求解脱,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如我这般的人。
已经不能分辨道德上的敬业,与智能上的低劣之间的分别。甚至一边做事,一边感到被侮辱、被损害,被利用、被攻击。
其实,如同自己从事的工作,既没有那么神圣,也没有那么卑劣一般。别人对待我的态度,也既不会多么友善,也不会多么邪恶。
因为,每一个人,在别人,在组织中的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许多自己看到的别人的赞赏和恶意,都只是一个瞬间、一个纬度、一个角度下的呈现。没有那么宏大的意义。
也就是说,你还不足以占据别人邪恶念头的主角。所谓的不友善,只是别人以其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时,在我身上的一处投影。无论善与恶,都是在服务于别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不要夸大自己在他人身上的分量。如前所说,既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偶像,也不会成为别人攻击的敌人。只是暂时的一种成像而已。
所以,对待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去思考和判断一下,但不用夸大其词的用来进行自我价值衡量。这对自己不客观,也对他人不客观。
就像小孩子感到世界的恶意,就绝食了一整天,却发现根本没有被人注意到。
这个比喻是师父讲给我的,我发现它太过真实和动人,反映了我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情绪来源。当一个人把自己在世界上的分量看的过重,就会产生许多自我夸大的情绪,甚至通过自我情绪来报复这个世界,最终却发现整个世界都没有发现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心中的世界,中心是自己。而事实上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心,根本没有人在乎你,这种在乎,既不是正向也不是负向,它既不是关注,也不是忽略,而是世界必然对我们无感。是我们自己误解了世界。
通过误解世界的方式,我们扭曲了自己在世界中的影象,以为自己失败,以为自己被他人瞧不起,被他人攻击。其实,没人攻击你,没人瞧不起你。因为没有人真的关注别人重要不重要。
放下那个认为别人与自己作对的念头,这不是自卑,而是自大,自大到 以为自己值得别人的攻击。其实并没有。
对待流言最好的态度,真的真的真的是忽视它。虽然这很难。
但是我开始慢慢理解了。
任何的解释、反抗、正名,都是强行拙作。可以去做就好,但不必带着叛逆的情绪。一如既往的,平和的把事情做了,不是为了让更多人满意,而是为了按照事情的逻辑、符合人性的规律去做事。
这样便好,与琐事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