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到静思。古人说,每临大事必有静气,才会正确抉择,避免错误。
其实,静思就是不断省察自己。佛陀经过6年的修行而悟道,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但是,他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每一年都会在雨季的3个月中隐居静思,在9个月的传道时间中,每一天又必定有3次静思的时间。他说,一个人,假如一天没有三次的自我省察,是不可能保持理智的清醒的。
这与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处。曾子的意思是,每一天都要从三个方面省察自己,与友交是否诚信,为人谋是否忠诚,老师讲的知识是否牢记了。其实,这也是让自己从静思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有一个日本朋友大竹,他是一个公司的高级职员,在下关的郊外有一所乡间别墅。别墅里有个200平方米的游泳池和很大的花园。他每天下了班以后,都会开车到乡间别墅去。他先到自己的花园当中赏花、浇水、施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由一个现代社会职员变成了一个大自然中的人。然后他到游泳池里,在那里游泳、洗热水澡,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平静下来。
接下来他会穿上棉质的衣服,到一个什么摆设也没有,十分简洁明了的房间去,坐在榻榻米上,静静地倾听风铃的声响,凝视风铃的坠穗在风中摇曳的样子。而后,他会沏一杯茶,严格按照日本茶道的步骤,慢慢啜饮品尝茶的芳香和韵味,慢慢琢磨茶道的深邃和悠远,从中领略人生的品性和境界。
这整个过程当中,他几乎不与人交谈,一切都在和谐的宁静中进行。他说,他感觉自己从进了别墅的那一刻起,就暂时与世俗的生活告别了。在洗浴游泳听风铃和品茶的过程当中,自己渐渐进入了沉静的状态里,心胸开阔起来,视野里一片明朗,不论多么困难的问题,都有了清晰的思路。
我随他到他的别墅去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正有一个重大的问题要做决断。我说,为什么不找朋友一起商量拿拿主意呢?他说,不,争论是争论不出什么答案来的,只有把一切的杂念都忘却掉,端起这一杯茶来,从茶的宁静和悠远中才会顿悟到清晰的思路和办法。
我问他,每一个日本人都是这样吗?他说,是的,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的古人说过“宁静致远”。意思是,在宁静中才可以得到智慧。但是,我们中国人没有像大竹那样把这些智慧的精髓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们现在选择的决策方式,多是无休无止的争论,很多人在一起激烈的辩论甚至争吵。无数的时间和机会,就在不知不觉当中失去了。
选择静思吧,在静思中,聆听自然的天籁,寻找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