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编纂之《佛学大辞典》有“一切”条,归为术语类,曰:
该罗事物之称。玄应音义曰:“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切宜从十。说文,十谓数之具,从七者俗也。”史记曰:“臣观诸候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胜鬘经宝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该罗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无量寿经慧远疏上曰:“举一名余,故云一切。”智度论三十曰:“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一、实一切。”
按,该罗总之是该举包罗也,别无什么问题。这一条里,有几处很有意思。如法苑珠林里那一句“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尽际通常亦作无穷无际解。而此处,不佞却以为,际为边际也,西哲所谓事物之规定也。尽际,或为穷尽其规定之边际。穷尽边际,便如斯宾诺莎所谓规定即否定也。尽际亦成“破”际。事事物物各个尽际“破”际,则万物齐一,正与一以普及相合也。无量寿经慧远疏之“举一名余”,亦是以一破其余也。
说文中有“一切”,或可知“一切”为中土语固有之辞,非由佛经翻译所新造,而是译经注经时之所比格借用,即寅恪先生文中引古来译经史上之所谓“格义”也。中土文中之“一切”,辞义非一。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佛经格义即用此义。
而史记曰:“臣观诸候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这里分出“一切”之别二义:一例、一律者,一也;权宜、权时者,二也。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有一处曰:“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说得很有意思。而史记索隐在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 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句下,又有一条曰:“一切犹一例,言尽逐之也。言切者,譬若利刃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可知一例及权时二义,皆是以利刃之割为喻也。
一切尚有一义,如今已是隔膜,即今语所谓“一般的、普通的”之谓也。如应劭 《风俗通·过誉·度辽将军皇甫规》:“去病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规世家纯儒,何独负哉?” 李渔 《慎鸾交·弃旧》:“你説下官这个新郎还是做得过做不过?这还是一切小事。”今人读之,不依注解必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