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写到:人之所以为人,人类所以成为人类,或者人所以对类有着认同,并且存着骄傲,也是由于记忆。人类的文化传承,指的就是这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于诸多细胞的相互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由于诸多个体及其独具的心灵相互沟通,继承和发展。个人之于人类,正如细胞之于个人,正如局部之于整体,正如一个音符之于一曲悠久的音乐。
人的记忆在时间划分上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在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中,人的记忆在第一天之内忘记的是最快的,后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缓遗忘速度 但遗忘速度并不是为零,而是趋近于零,然后慢慢的、慢慢的将其忘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办法将这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就拿学生们来举一个例子。
在上学阶段,我们会经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这几个大的阶段,但我认为这三个阶段说到底就是两个,一个新授课,另一个就是复习课。新授课就是学生们正在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在刚讲完的这几分钟之内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们的记忆速度是最快的,这就是一个巩固的阶段。但只靠课上的巩固阶段,学生们的记忆不会停留太长时间,文科就需要复习记忆,理科就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当然,文科也需要练习,但文科练习的目的却在于检查学生们新知的掌握情况。提到复习,就需要记忆,提到记忆,就要知道会忘记,忘记是一件必然事件,任何人无以避免,但为了降低学生们的遗忘速度,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记忆背诵,以做到至少在近期内不得忘记的结果。
但是也只是短期内他们记得,时间长了,不在接触这些知识了,仍然会忘记。要想将短时记忆或者瞬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就需要复述,当不在复述之时,记忆自然就又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