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关忠鑫,性别女,英文名字Viola,即将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中文小硕一枚。
我从小便不是规规矩矩的学生。童年的时候放飞自我,无拘无束,大自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泥巴、山川、河流、昆虫、草木是我最亲切的小伙伴,我的家乡在湖北恩施,巍峨的大山带给我宽阔深厚、包容万物的胸襟,甘甜的泉水带给我利万物而不争的情怀,以及水滴石穿的耐力与勇气。
草长莺飞,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对知识的追求——纯粹、勇敢
大学的时候,在本专业对外汉语之外,有幸跟随一位国学老师研习,背诵《大学》、《中庸》、《论语》等国学经典,参与《论语》研读,书写《教育语境下的论语研究》一书近3万字。不得不承认,对于国学尤其是《论语》的研读,我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初探了“圣人”的世界,目睹了谦谦君子的风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父母在,不远游”……我对儒学无条件地接受,对老师布置的任务绝对地服从,对书本的知识毫不犹豫地相信。
要说,读研的最大意义在哪?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年的时间,我收获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一的课堂,在外国文化专题、中国文化专题的启发下,我对大学所学的知识产生了质疑,比如:为什么孝道就彻头彻尾地是毋庸置疑的?颜回,真的值得人崇拜吗?我奋笔疾书,写了一篇《颜回——“精神胜利法的始作俑者”》加以批判;我口若悬河,怒发冲冠,于2016年发表以下观点:
最近思想有大的波折,老早就想表达一下我的观点,一直忙忙碌碌,今日终于得以喘息之机。
之前,我是个完全拥护儒家思想散发着迂腐气息的唯诺青年,自以为背诵了几句之乎者也就吸了天地之精华,实则差矣!其实我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学国学,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恰如何锡章老师所说的“求生意识”,一言以蔽之,曰:好死不如赖活!时至今日,学习国学,小一点,有的人想因此活得飘逸一点,洒脱一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身,伟大地说吧,有的人想隐恶扬善,普度众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治国,或者平天下。其实我更应该扪心自问,你真的是在扬善吗?你真自以为那么伟大?学习了一套礼,就终日摇头晃脑,自视清高,自以为鹤立鸡群,假装矜持这样真的好吗?其实我更应该思考,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么拘谨,那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真的有必要吗?我是活生生的人,以洗脑者的姿态活着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不过我仍然并不否认自己在一开始从中吸取了部分做人的精华,以及拥有了整体的全观思想,才会有今日之思想的突破。
这里的校训一直警醒着我:明德,厚学,求实,创新!我一直欣赏这里的老师,都是带着理性批判的思维出发,而不是一味地只吹捧儒家先秦那表面上似乎很好的一套。我喜欢我的导师,鼓励我读书,读得进去,关键是要跳得出来!我喜欢这里的公平公正,我喜欢这里的敢作敢为,敢于推翻,敢于理论,我拒绝迂腐地活着!
我终于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了!
(本文一直以第一人称发表观点,纯属理性地自我批判。勿对号入座。)
无论如今看来或许会啼笑皆非,这都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真性情地发表观点的痕迹,我从不为此感到哭笑不得,觉得面对知识,就应该率真地毫不隐藏、学出自我!
对自由灵魂的追求
研二那年,有幸去台湾交换留学,海峡两岸如此地相似,却又如此地悬殊。在这里,我学习了汉学研究在台湾、在美国、在欧洲,为国学的学习提供了第三种视角。也是在那里,我开始树立一种观点: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的分歧并无对错,只有不同。
读研期间,我有一群老外朋友,有精明能干又有钱的阿拉伯小王子,有闲情逸致、闲云野鹤的欧洲金发碧眼小帅哥,有乌克兰大眼睛长腿美女,也有弹吉他得纽西兰文艺青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一言一语总是给我新的启发:为什么中国人常常加班?为什么中国人总在忙?为什么中国人嘴里说出最多的字是money?为什么中国人会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一份工资高的工作?为什么中国人每天都急急忙忙地要结婚生子、买车买房?
我并非崇洋媚外,我只是想首先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如寄,死如归”,我赤裸裸地来,也终将赤裸裸地走,我很少听说过哪位有钱人光凭万金能够扬名万世,但我知道那些兢兢业业的科学家们、教育家们、大文学家、大艺术家们、慈善家们,真正能够配的上“不朽”二字。衣食住行只是人最基本、最低级的生存条件,何以当成整个生命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当人们极力获得这些以后,又何以将其当做其炫耀的资本?难道我们获得知识,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认可,去换来羡慕的眼光吗?这些价值观,从小学的灌输开始,我自认为十分不妥。
而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对苦难的伸以援手,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拯救,对科学技术的不断贡献,只在少数人的手里,实在颇为欠缺。
我愿一生为学,放浪于形骸之外,行走于山水之间,走在追求知识的无止境的道路上。
对人类多元文化无尽的好奇与探究:
我对于文化颇感兴趣。文化有很多种,也绝不是能够一概而论的词。文化总是代表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散发着某种独特的魅力。
由于本科是对外汉语专业,或多或少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舞蹈、古筝,这些总能荡涤心灵,发散中国文化的魅力。由于十分喜爱作家三毛,更是对她笔下的撒哈拉有着无限的憧憬。这些年来,我走过很多的地方,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要去行走,去记录,去观察,去感悟……去探求世界的美好与神秘……
学生生涯即将结束,面对工作与社会,我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好在我依然是在做自己喜欢的领域,也依然有这个环境继续学习,不知道将来再看如今的这篇文字是何感想?但至少现在,真心如此!
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有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以此鞭策自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有生命原本的灵气,也能肩负生命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