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初级13期淮阳李志强原创分享第17天
高考闹剧年年有,只是今年更特别。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很多天的试卷调包事件,充斥着全国上下的各个角落,话题的热度前所未有。笔迹鉴定出来了,学生撒了谎,终于成了事实。迟来的公告,终于抑制住了群众的愤怒情绪。
当我们面对尴尬时,经常会说,你开什么国际玩笑?高考试卷调包闹剧如此收场,果然是国际玩笑。只是主角,配角,群众演员,表演的如此的认真,如此的逼真,让始料未及。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值得人们发人深省!
近些年来,消费政府公信力事件频出,善良的人们一次次的被欺骗,诱使着群众产生了怀疑一切的思想。无论政府作出什么样的解释,群众根深蒂固的疑心,贯性的做出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判定。电影,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传播的形形色色腐败分子的各种劣迹,内幕触目惊心,让群众闻所未闻。所以试卷调包事件报道出来后,群众当然相信腐败分子的神通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更值得同情。当谎言揭穿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群众也是受害者。
毫无疑问,学生撒下了弥天大谎。是什么样原因,让谎言坚持到最后一刻?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习惯,可以推定学生撒谎,不可能是第一次。至于从什么开始的,是小学,还是初中,或者是高中?都有可能的。这次撒谎如此的坚强,可以想到高中阶段撒谎频次肯定是很高的。尤其是高三,考试作弊应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瞒过了大多数同学,大多数老师。随着作弊的次数越来越多时,慢慢的忘记了真实的自我,瞒过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如果让该生自由联想,相信他会想出第一次撒谎的时间的。至于撒谎的原因,是满足自己的虚荣?给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赢得大家的羡慕?或者向某个同学证明自己?也许有别的原因。但我认为,如此认真的撒谎,背后的驱力很可能是应对来自家长的压力。在他看来,撒谎是最好的办法,是无奈的选择。
至于真相大白之后,会不会给孩子留下阴影,这个你就多虑了。他生活在他的童话里,根本不会在意大家的看法,更不会思考该事件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真相出来后,以后再也不需要为考试撒谎了,因撒谎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终于消失了。此刻,他会感到如释重负,所以不会留下什么阴影的。
在整个过程中,最容易欺骗的当然是家长,因为现在很流行“要相信孩子"的教育理念。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聪明的,优秀的,高考考出那么差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可以想象,家长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是多么在乎学生的成绩。孩子一次一次用作弊的成绩,换取家长的认同,家长的双眼早已被蒙蔽,固化的认同让家长失去判断力。突如其来的糟糕成绩,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接受的,在家长的内心世界里,只有孩子的成绩被调包了,才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去维权,是家长努力的方向,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过去,如果自己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发生矛盾,家长不管是什么原因,先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在这种教养模式下,孩子却健康的茁壮成长。现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惹是生非了,如果赚了便宜,口头上象征性的教育几句,内心里却为孩子有本事而沾沾自喜。如果吃亏了,恼羞成怒,帮孩子去理论,去出气。在这种教养模式下,孩子变得自私,狭隘,脆弱的大有人在。到底是谁之过呢?若是普遍现象,人们更愿意把这个责任推给社会,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焦虑。
如今,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出了什么事。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不好,如何素质低下,学校老师如何的不负责任。自己孩子怎么这么倒霉,竟然选择了这样的学校!根本就不会考虑自己孩子有什么问题,在这种思维模式下,选择相信孩子应该是普遍的现象,只不过这几个家长溺爱孩子过了度。
事件中的家长,煎熬了近两个月,心力交瘁可想而知,随着真相的浮出水面,家长也得了解脱。要说阴影有没有,答案是肯定的。培养了近二十年的孩子,曾经是怎样的望子成龙,这一刻犹如破灭的肥皂泡,不得不面对现实。人有天然的自我疗愈功能,过不了多久,烟消云散,街市依就太平,新的希望将重新冉起。
为了澄清事实,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会追纠当事人的责任吗?相信法律会有公平公正的结果,同情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落井下石?至于那两位公职家长,会不会影响前途。孩子已参加高考,他们的年龄也不会小了,以他们处理这件事的能力,你相信他士途上还有大作为?即便是这件事没发生,他们也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不会构成太大影响。
曲终人未散,余波仍泛滥,真相大白时,该为谁点赞?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按部就班,一步步的做实,突出了一个稳字。舆论无论怎样的轩然大波,政府都泰然处置,让吃瓜群众不得不佩服。在公信力严重被消费的今天,通过该事件的处理,毫无疑问,让群众看到了希望,迎得了群众的信任,为政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