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的是家,不是走亲戚,八号我也没准备返城。高速免费对我的诱惑不大。从上海回来,我也是特地提前了一天动身,怕堵。
他们在群里聊天的时候,我正过铜陵大桥,去江北。江北只是一个概念,大着呢。我不用导航,下大桥就右拐右拐然后左拐上江堤,尽管弯弯曲曲,扭扭捏捏的,也只需要十分钟便到了红旗闸,下江堤再颠簸过一段石子路,进入被杂树包裹着的村庄才到我的家,这里才是我所谓的家乡。
车子,停在母亲门前场地边上的一棵枇杷树下。下车,灰白色的水泥地坪上,扫得干净没有一丝灰尘,倘若是童年的夏天,躺在上面一定舒服惬意。门前一个小鸡舍,十几只鸡散懒地啄着食物,见到我的影子像见到鸡贩子般,个个惊恐地挤到网片边,竖着头,紧张得面红冠赤,嘴里还发出“咯咯咯”地尖叫。
在场地上走几步,抬头,深秋的时光里,不远处梧桐叶换上了初冬的服饰,焦的焦,黄的黄;桦树的叶子有些深绿也有些焦虑,枝头稀疏了许多,透过间隙能看到更多的灰白色天空。我的头发也落了许多,自己没感觉,桦树可能也没有感觉,在风中依然摇头晃脑地吟着秋天的曲调。
只有那棵枇杷树和两棵桔子树仍然充满着活力,葱绿的叶子相互之间耳鬓厮磨,倚着靠着,柔媚缱绻。刚刚停歇的秋雨,冲刷完叶面上的尘埃,显得更加娇嫩可人,像用浓墨重彩的笔端泼出来般。
母亲的大门套着锁链,锅屋防盗门紧闭着不透风。我进不了家门,只能站在自己的村庄里,站在深秋的寒风里,左顾右看,竟没了去处。
有点无聊,去村庄兜了一圈。
路,还是儿时的那些路,只是寻找不到曾经留下的无数足迹。村庄的角角落落哪里都应该有,光脚的,布鞋的,木套的,球鞋的,岁月的风尘,飘落的树叶,覆盖了一层又一层,也覆盖了我的思绪。树,好像还是儿时的那些树,多了的是一些绿色,还有柿子树在秋风里脱下厚实的夏装,光秃秃的枝头上,或单或三五只拥在一起的柿子,黄的红的,像一个个句号,标志着一个年度的总结。
走在村庄的小径上,似曾熟悉而又陌生的房子大都紧闭着的,我知道,即便敞开的又是如何?现在人家的门坎不是以前那么随便跨进跨出,甚至说句话也要小心点,也要掂量掂量一下份量。
从大河边的小路走过,离老屋基有点远,我不想看,也不愿想那些伤心的往事。绕过汪家门前,老屋基的南边,也是村庄最前面,是周姓和左姓两户人家,上一辈是郎舅关系,记得为一拃宽的地界曾打得头破血流,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现在上一辈子人都走了,左家的房子十几年前就倒塌成一片废墟,成了蚊子苍蝇老鼠的歇脚地;隔壁的周家后人在老屋基上建了楼房,门前转朝东方,下辈子好像还有间隙,时光再久也难以医治愈合。不知在另一个世界里上辈们和好了没有?
准备从西边绕回去的时候,我碰到一个人,周正元。读一年级时,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他逢上好政策,由代课转正当上校长,退休那年老婆去世了,听村里人说,在家里玩一个月工资也有四五千呢。
我递上一支烟,也递上一句话:“怎么没去打牌?”他接过烟,没有点燃,右手捏着烟,过滤嘴朝下使劲地在左手大拇指甲上弹了几下,像是感觉到烟的不密实:“打牌?和谁打,国来去枞阳陪读了,小甫和长水走了,没人,扑克我又不欢喜。”他笑笑,七十多岁的人,保养得不错,脸上的肉比我的要多。也许玩三两块的嫌不过瘾吧。
再次回到母亲门前快四点了,她在敞开门的锅屋里,似是听到我的脚板响,她从灶间探出头,见到我便问什么时候到的,又说自己不去不去,被弟弟硬拖着去了铜陵。我问她,老三呢?她摇摇头,说知道这个白脚猫啊,回来几天都没陪我吃两顿饭。又说你不要走啊,我杀了只鸡放在冰箱里,烧了有一会了,你不喝酒,下点面条很快的。
吃饭的时候我问母亲,长水老师走了我知道,小甫老师什么时候走的?母亲在喝酒,端到嘴边的酒杯放下来,五月份走的,在医院里不肯回来吔,和长水一样,退休工资都高,日子好过,舍不得走哩。我笑她,你也要少喝点酒,现在少喝,等于以后多喝了,现在老是喝多,以后就没有地喝了。母亲想想,似乎明白了什么,我现在也开心,八十多了,有吃有喝的,我不会过量,早上和中午这个杯子喝大半杯,晚上喝一杯看会电视就睡觉。
这杯子不小,能盛二两。我知道里面盛的不仅仅是酒,还有孤单寂寞。我默默地喝着鸡汤,嚼着面条,忽然就感觉到了温暖,秋风萧瑟下的村庄因为有了母亲们的支撑,有了炊烟,有了活力,才有了家的感受。
投稿通道:芳华的日记小岛芳华的日记小岛:
征文专栏3遇见你 简书||征文投稿区
评审团队:一鸣Annie_9fd4董兴武 雅拉河畔泛扁舟
人在旅途工作室 编辑组
“人在旅途工作室”是简书合伙人芳华的日记打造精品的精英团队,面向所有简友征文。优先扶持“芳华的日记”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