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参加过很多招教面试,也多次担任评委。
坐在下面听课时曾设想过,如果台上的人换做是我,有没有可能比他们表现好?
答案肯定是一半一半。
有的试讲者,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神态自若,或许开头有一两分钟的紧张,但稍后就忘我投入到讲课当中,评委自然会有一个好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关注点变成课是怎样设计?流程靠不靠谱?试讲者的语言是否凝炼准确?是否具备成为一个合格老师的基本条件?
只要是有培养价值的,有潜力的基本都过了,本地的中小学师资还是有很大缺口的。
不可否认,有些人天生适合这个职业。
外形条件好,自信开朗,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特别是声音洪亮清晰,说话亲切自然,而不是在读稿背书。
只要有人帮助把课设计好,她(他)就能展现出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有些试讲的孩子先天条件弱一点,声音小,怕生,紧盯着黑板,不敢与评委对视。
规规矩矩按照自己事先备好的东西来,一点也不敢展开,整节课下来非常拘谨。
不过只要下苦功准备,他们也能拿下教资。这样的人拿到教资以后需要非常长一段时间来培养。
还有一类是各大机构培养出来的试讲者,他们往往会准备好套路,让考生背下来,但具体往里边填充什么内容,就看考生自己的水平了。
所以这个时候会一节课听下来却苦于听不到实质内容。评委们就会互相看一眼,心中下个结论——又是一个培训出来的套路人,分儿自然不会很高。
今天于遇到一个孩子的特殊面试——结构化面试。
20分钟时间5道题,除了自我介绍和报考动机这两个题目是必答题,其他的题目随机抽取五花八门。
看了下孩子准备的东西,都是一些套路,不是说不好,只是听完之后感觉印象不深,没有自己的特点,没回答出自己的特色,会有一种浮在表面的感觉,没有真情实感。
如果把她放在中间靠后,评委比较疲倦的时候,那就平平无奇也得不了高分。
跟孩子反馈的时候,孩子说:“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呀,我该怎么准备?难道要把所有能想到的题目都准备出来吗?那样我也记不住啊!”
还有六天就要面试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