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觉得自证预言确实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这放佛就如各种成功学书籍和各种鸡汤文所描述的那样:你最终会变成自己所想象的样子。
自证预言不一定总是生效,但有其现实价值
书中是这么定义自证预言的:
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比如:自认为是读书的料,便真的成绩很好;自认不是读书的料,就真的学习成绩很差;自认为要去做一个码农就真的成为了一个码农;自认不可能学会写代码,便真的无法成为码农。
说实话,第一次看这个概念,感到有点荒谬,因为很显然,绝大多数的预言并不可能得到自证实现。比如我预言我自己会娶饭饼饼,结果可想而知。
并且很多事情在预言之前其实就已经实现成为事实,比如说自预言是读书的料,本身是因为学习成绩好;自然自预言不是读书的料,原因是当前学习成绩真的不太好;而预言自己会成为一个码农,只是因为知道自己除了写代码什么也不会。
但自证预言作为一种被广为研究和传播的现象,应尤其存在之合理和其所在价值。
去查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
自证预言(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按照维基的定义,所谓预言只是一种心理暗示,进而影响了行为向心理暗示的方向行动,而真的就获得了心理所预设的结果。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小时候,思想道德老师就教育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思想: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类活动,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此处应放自嘲的动图)
从这个角度看,自证预言不就是上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一个案例么。
所以自证预言的重要现实意义就在于:这是我们自主选择和自主行动的。我们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并深信这个目标会实现,并且实施行动去实现它。
积极的自证预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和行动
预言充当了一个调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引导预言者为预言的成立做出积极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进而对现实世界做出预设改变的结果。
因为需要自证,所以所谓预言也应该只是局限于和自己相关的并不完全由其他因素决定的预言。
预言分乐观悲观,乐观的预言引导积极的行为,消极的预言引导消极的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的成功学书籍,在一开始就会强调,要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因为只有具备渴望成功的强大的愿望,才会督促自己逐渐走向成功的道路。
需要警惕悲观预言
最需要警惕的是悲观预言:先给自已一个否定的结论,然后不自觉地用语言和行动去证明自己否定结论的正确性。
就像上面举的例子,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然后找出当前自己学习成绩差作为证明材料,并且会继续差下去证明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的正确性。这就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永远在消极中不得前行一步。
因此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不妨暂缓下选择,或者先做出乐观的选择。
当然消极的预言也是有必要的。
当开始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理性的我们往往还会预设最坏的结果,并以此做出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方案。
所谓积极地做事,做最坏的打算便是这个道理。
做多个预言
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做出多个预言。
至少应该有两个:一个积极以指导具体行动,一个消极做好应对方案。
便如题图的招财猫,我们积极地每天向发财前进,而又做好发不了财也不诅丧的心理准备。
好的,今天就聊到这里,进步君现在要去试试能不能虏获饭饼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