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江西最北边的一个小镇上,哪里爬上山坡就可以望到长江.和那个年代多数人一样,小镇青年长大后要么读书,要么出来打工.最后大家都随着大流进了城.走上各自不同的道路.
只在每年春节的时候回乡,度过一阵短暂的旅行,假期结束,收拾行李,然后继续回到原来的状态.对于城市的美好,更多的时候我们很难描述,城里的生活,和家里人想象的有出息的究竟有什么区别.最起码乡邻们朴素的想法就是能有一辆车子,以及一个城里的媳妇,肯定是一个活的很滋润的人.这样想也不错.
回到城里,这里人流密集,车来车往,在拥挤的公交车厢里,人们彼此默然不语,毫不关心.低头看着手机,抬头望着窗外.早班睡眼惺惺的孩子,晚班疲惫不堪的大叔.没有比这让人压抑了.远比家乡萧索寂寞的街道还要落寞.因为这感觉,很多年我都习惯步行下班.
年前去了一次酒吧,发现那里的人,除了喝酒更是为了找人.人们相互之间彼此不认识,却彼此敬酒.啤酒的度数不算大,音乐的声音却很高.相对面的人说话也听不清.大家张着嘴,彼此似懂非懂,一个劲的敬酒.满腹心思也抛诸脑后.这一刻酒精才是最好的朋友.醉眼迷离却心中清明.你不言明,我不说清,一切尽在酒中.
现在只在好天气的时候,一个人独处才觉得时光漫长.睡到自然醒的时候,没有约不担心有人等.不想睡觉的时候就起来.上午沿着抚河公园快步小跑,久了就出汗,累了不想动就坐在草坪上,晒着太阳听着歌.然后中午花一段时候,准备一顿午餐,最舒服的却是,午后洗完头发,坐在落地窗的沙发边,等着头发自然风干.这一刻似乎空气中的尘埃也变得漫不经心.
记得梁文道说《情人》这部小说的时候,里面讲15岁的法国小姑娘早在最初的相遇,就已经知道今后的宿命.所以还没有长大心就老了.因此人生的经历如果跌宕起伏足够成就一本不俗的小说.而我们大概一辈子最常有的状态就这样默默无闻.命中的邂逅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自然当人们问起另一半的时候,我只能装聋作哑,毕竟你很难说清楚宿命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联系.
在过几天就是4月了,想起《人间四月》最佩服的还是民国人.已经过去了70多年,风华正茂的样子还是跃然纸上,人们想起林徽因的样子还是她年轻的时候.而我过完这一年就是30了.我最顾虑只是,颠沛流离之后,再遇温柔如你,我也早非昨日当年.
若是固执如你,要是腼腆如我.叨叨语,碎碎念,不厌其烦,不惧其恼.或可为之.或可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