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器材 | 微单Canon M6
图文编辑 | 简约/背包客
在微单镜头背后的取景框里,山川是哪般的钟灵毓秀和恬淡灵逸,我只是自然世界的精神拾荒者。
在芳华最好的时间里我很自负。
天命之年,我惦记着哪句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的诗句来,一首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吟出了人类与自然,个性与觉悟的新风时代。
时光逝芳华,年近一个人生甲子,我只愿做一名弃城辗转,穷游山川的背包客罢了。
登黄山 | 空间图文检索/2018年7月17至19日
我最喜欢 “ 一览众山小 ” 这句古诗句。
在两三千年前的《诗经》里已有很多跟山有关的诗篇 , “ 高山仰止 ” 、“ 天作高山 ”,孔子的 “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的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都是这些诗句意境的延伸和演绎。
昨夜谁为霞客吟?风生万壑振空灵。
早在400年前的大明朝,先贤徐霞客有一篇梦笔之尽其胜的《黄山游记》: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回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Cerulean的天幕,映衬着岩峭和松涛,峥嵘之巅,山峦起伏。风情万种,爽籁在天。
在弃城辗转中,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虐其体肤,只为俯瞰万丈飞流魂魄。
亲为践行,只为刹那间通体分泌出的肾上腺素,把敬畏大自然的情怀呈现在图像里。
登九华山 | 空间图文检索/2018年4月21至22日
缘分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可遇不可求也无需要等待,但它是要靠争取来的。
平生弟一次登九华山,亲为的动力来自九华山的真身菩萨。自唐代开元年间,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达14尊。
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也算作一种缘分吧。
九华山大兴菩萨有句佛语 : “ 好人好自己。”
实现涅槃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因为人人都具有佛性。携程同游,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交流,也算是一种因果缘聚吧。
远方的缘聚缘于因果,来了、去了、远了……
何以笙箫默?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登庐山 | 空间图文检索/2018年5月8日
钟灵毓秀的庐山风光,早被1700年前的先贤所知晓,一首 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吟出了这座山峰如世外桃园般的空灵。
庐山,一座美丽的风光名山。俩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毛泽东、蒋介石的登临,庐山演绎成为中国现代史上风云变幻的政治名山。
毛泽东最喜欢庐山,蒋介石最偏爱庐山,他们把遗迹留给了庐山,评说留给了历史。
从1980年登庐山至今,我也记不清楚登临庐山多少回,但我记住了 “ 日照香炉生紫烟 ” 的庐山风光。
我有一个多年未曾践行的心愿,冬天下雪的时候,庐山是怎么一幅银装素裹,广阔无垠的世界呢?
我又一次喃喃自语毛泽东《登庐山》的诗句来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登明月山 | 空间图文检索/2018年8月17至18日
宜春,一座叫春的小城。
宜春因古老的明月山,处处彰显出情月相融,泉月相映,祥月相通,人月共欢的月亮之都魄力。
唐代诗僧齐己诗云 : 山称明月好,月照遍山明。欲上诸峰去,无妨夜半行。
明月山登山台阶累计6381级,按照平均步幅0.5米计算,登顶大约步行15000余步,耗时约3.5小时。
从海拨800米登点开始,每上升100米,上下温差,山体侵蚀度,物种分布都有所差异和不同,可谓一里不同天,人如画中游。
五叠飞瀑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云谷瀑布全长119.5米,属江西第一高瀑。
明月山的茫茫竹海含养着富硒山泉水,空气是清清爽爽的,有点甜甜的感觉。
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原始植被及风貌保护甚好,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7万多个,是国家标准的35倍,堪称绿色天然氧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幽深静谧的月亮湖,犹如镶嵌在明月山上的一颗蓝宝石。
看见湖面流水的影子,我惦记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 :
“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走心的文字,勾引着悄悄地走近月亮湖畔。
火烧云、火烧云……高亢的欢呼声回荡在高山之巅。
一轮红日从群山峻岭中喷博而出,难得一见的火烧云伴随着日出东方,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朝霞映衬着蔚蓝色的天际,这个时候什么也不说,只用眼睛看,用耳去听,看日出日落。
境由心生 ,因为,朝和暮是理想的人生。
明月山青云栈道全长3100米,栈道悬空海拨1658米。人行栈道俯瞰崖谷,荡气回肠,撼人体魄。
舒展的蓝天白云,碧绿的柏松群落相拥着高山草甸,仰望天际,飞翔欲罢,甚感惬意。
明月山主峰太平山海拨1735.6米,山脉属罗霄山系,也是湘江和赣江的分水岭,形成于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山体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
明月山西北有富硒古温泉,日出水量达1万吨,水温常年保持68一72度,可饮可浴,低硫高硒,有华夏第一硒泉之美誉。
温汤,一座有温度和风情的古镇。游山水、泡温泉、话养生、览风情。
子夜悄无声息,静的能听见针线落地的声音。
我喜欢这种恬淡灵逸的爬格模式,因为,思绪的笔端可以在空灵中肆无忌惮的飞扬。
2018年8月26日子夜,作于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