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成终于不负众望,被曝出轨了。一部《北京爱情故事》成就的良缘,在婚姻的圣洁面前画上了休止符。
很多人为佟丽娅鸣不平,觉得婚姻对女性不公。早年两人参加综艺节目,被问及出轨问题,佟丽娅一句“记得回家就好”让人无限惋惜。不禁思索:何为“嫁得好”?
昨日,与母亲通话,聊起小学同学,母亲随口说了一句:听说她嫁得很好。不自觉地笑了,想起了那段被逼婚的日子。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回家,因为惧怕母亲的口头禅:你看,谁谁谁家的闺女嫁得多好!
了解母亲,知道她不是功利主义之人,只是单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个好归宿。可时间久了,“嫁得好”三个字就像一块大石头,成了感情路上的羁绊。自始至终,希冀从母亲嘴里说出的无非是另外一句话:身为女人,你该自己更努力一点,而不是依附于男人。
可理想与现实总是隔着天堑。
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生为女人,自出生那刻起,就与“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吃相不好,母亲会说,以后怎么找婆家?不会针线,母亲会说,以后嫁人了怎么办?就连继续考研,母亲都会说,年纪大了怎么找婆家?等等等等,长短不一,用词不一,却表达如一:要嫁得好。
说实话,何为“嫁得好”?这是一直以来极力逃避却又无处遁隐的问题。
在现代汉语里,“嫁得好”是动补短语,“好”是用来修饰“嫁”这个动词的,归根结底,“嫁”的过程才是这个短语的核心和灵魂。
延伸到人生阅历方面,“嫁得好”应该是个偏正短语了,“嫁”这个动作过程服务于“好”这个人生结局,“好”反而成了短语的脸面。
说到底,“嫁”得好和嫁得“好”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向来以为,嫁得好与不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旁观者自该讳莫如深。
可人是群居性动物,自然不能在见缝插针的社交中独善其身。总是能听到这样那样的评价:你看,谁谁谁的老公在哪个单位上班;你看,某某某的对象一个月能挣多少钱;知道吗,谁谁谁嫁进豪门了……
本该是冷暖自知的婚姻生活,足足成了别人口中积累出来的口碑。不能说可悲,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总是老祖宗辈传下来的处世之道。其实,人生苦短,大可不必较真,没有谁能真正用语言去影响别人的人生,最多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实落落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摸爬滚打的,永远只有自己。
说这些,并不是抨击家长里短,只是觉得“嫁得好”并不只是谈资里提到的那些浅薄,更多的该是这段婚姻和婚姻里的男人是否教会了你成长,是否给了你柳暗花明的人生感悟,是否让你变成了更加优秀的自己。
闺蜜一直是我用来抨击母亲“嫁得好”理论的典型幸福案例。
相识十三年,结婚五年,宝宝已四岁。两个人虽不是举案齐眉那般文雅,却也是相互扶持,风雨同舟。传说中的七年之痒,被两人巧妙地融进了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婚姻生活一帆风顺,女儿粉雕玉琢。
最重要的是,闺蜜婚后的人生就像开了挂,屡次跳槽,工作越换越好,工资远远甩了我几条街。母亲常说,上大学有没有用,看看你和倩子(闺蜜)就知道了。虽是玩笑话,却折射了一个生活的真理:嫁得好不好,无关学历,无关家庭,看的是你如何经营。
闺蜜的老公不是高富帅,却是个十足的暖男。朋友圈里,常看到这个男人给女儿修剪脚趾甲的照片,照片里没有闺蜜,却影射着一家三口的温情。虽不是大富大贵,这个男人却每年抽出两段假期陪着妻子和女儿出游,一手牵着闺蜜,一手拉着行李箱,行李箱上坐着可爱的女儿。
闺蜜是不善言谈的女人,从来不会分享什么驭夫秘术,更不会说什么努力奋斗之类的泛泛之词,只是默默地将日子过成了花。在她身上,流露更多的是一个女人的温婉、善良、踏实和努力。曾经两个人最穷的时候,闺蜜老公住院了,仅有的五千块钱存款根本解不了燃眉之急,两个人一碗汤粥你让我我让你,硬是没有问父母要钱。五年后,我问她还记得当时那五千元存款掏空时候的滋味吗?她笑了,说,太痛苦了,应该永远不会忘记吧,不体会过“穷得只有彼此”,又怎么会一路珍惜?看着这个已经在济南扎根的女人,突然觉得,生活真的很公平,幸福也真的很公平。
你穷困潦倒,我和你相濡以沫;你富可敌国,我陪你风雨同舟,这应该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了吧。
和母亲的辩论持续了整整两年时间,真是应了那句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间久了,母亲被我的“爱情相对论”洗脑,觉得闺蜜真的是“嫁得好”。每次回家,都会叨叨:倩子又带着孩子回娘家了,那小姑娘真是可爱。人家孩子都上幼儿园了,你又被人家落下一大截!
想当初,母亲除了“嫁得好”这个言论,还有一句至理名言:结婚就完了,不要早早把自己打发掉!
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影响了我很多年,真的是深入骨髓。
因为父亲脾气不好,母亲总是对婚姻颇多失望,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其“贫贱夫妻百事哀”,不如“嫁得好”来得踏实。只是,母亲这辈人,因为读书不多,行走也少,格局总是眼前的日子,并不知道经营的力度,也不知道“嫁得好”的真正意义。
我与母亲观念不一,却有一点殊途同归:不要早早陷于婚姻的沼泽。
被逼的不敢回家那天,有这样一段与父母关系史上最僵的对话:
“闺女,你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我不信命!我又不是不努力,你们该相信我。”
“你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整天想得好,那么多人,怎么你就能考上?”
“不试怎么知道?我要的是未来。”
“未来在哪呢?你能看到?再不结婚,等你30了,谁还要你!”
“30岁之前结婚简直就是浪费生命。就算结婚,也得心甘情愿吧?你们说的那些,我都不喜欢,连欣赏都没有,怎么过日子?又不是跟他爸妈过日子!我有自己的理想,先立业后成家,我不急。实在不行,我找个二婚总可以吧,总之不是现在,现在结婚就全完了!”
那是2014年的对话了。一字一句,丝丝情感,分毫不差。至今仍记得父亲听到“二婚”这两个字时候的表情,真的是青筋暴出,就差给我一嘴巴子了。
后来,给母亲讲迟子建,那个我最喜欢的女作家,那个醉心于耕耘文字,对感情不苛求更不将就的女人。喜欢迟子建,最初源于她文字里的返璞归真,后来沉醉于她处世的不急不躁。一个女人,摒弃外界的干扰,醉心于自己的理想,34岁才觅得良人,一起赏花,一起踏雪。母亲听了连连摇头,连读了两天的《圣经》,生怕我步其后尘。其实,想表达的真的不是“二婚”这个词,而是一个理:好的爱情不怕晚,好的婚姻经得起推敲,最关键的是,这段感情是否让你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古代有乐府诗: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更有卓文君赠司马相如的《诀别诗》:唧唧复唧唧,嫁娶不相啼。相比这些,更喜欢《诗经》对女子步入婚姻的祝愿: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人生真的真的不会只如初见。
寻寻觅觅时,不急不躁,耐得清苦,提升自己,终觅良君。
步入婚姻者,戒急戒躁,不抱怨,不妄自菲薄,懂得修缮自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学会给婚姻的瑕疵“留白”,终会成为婚姻的智者。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