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大二也就是今年开始才真正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的。
大一那一年,刚从高三的题海里脱离出来,突然进入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心不免的有些野。于是啊,上课玩手机,不听讲,作业也就勉强应付,整天想着在大学怎么赚些小钱,怎么吃喝玩乐。后面的惨剧当然可以预见。我华丽丽的挂科了,在半年的醉生梦死以后。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些慌了,这似乎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这个时候的我还是没有很强烈的意识说去泡图书馆增加知识储备。我开始听讲,完成作业。
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学数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特别是我这种估计一生下来就没有数学那根筋的人。我就看着线代课本,一边咒骂一边啃,很痛苦又无可奈何。别以为大学只要六十分能过就皆大欢喜,让老师画个重点,考试前两天加班加点,再随便抄抄六十分应该是很容易的。实际不然。可能和我自己有关,对于数学这个东西除非我自己啃透了,否则无论怎样都是不行的。当然这得撇去那种超级大学霸坐在你身边任你抄的那种情况。之后半年,除了专业课,剩下的留给其他科目的时间我基本上一大半花在了线代上。很幸运,这次没有挂科。而且排名不错。以后我就乐了,我想着,学习这个东西啊只要上课好好听,下课做一做,就不成问题了。于是我跑去找了兼职。因为没有什么技能,所以只是去做服务生。这个职业可替代性极强,整天累的不行不行得到的却只有那么点。于是在几天之后我不干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认识到读书很好,有知识很好,不可替代很好。怎么说呢,也算是一个社会经验吧。我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于是,大二一开学,我就开始泡图书馆。开始是很不适应的,毕竟大一一年里进图书馆的次数屈指可数,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撑着熬了几天以后,渐渐习惯每天下课晚上去那里坐三个小时,写写作业,看看书。我一直都是没想过我会一件事情就这样坚持下来的。可能是有时候在机房完成作业之后还有空余时间就会去对面的图书室找找感兴趣的书。之前也是觉得专业书太晦涩太无聊,可是当你走进图书室,一屋子各种类型,各个方面的书摆在你面前,那种视觉冲击,那种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对知识的渴望,会让你忘记原来这就是之前嫌弃不已的专业书。我开始看不同专业的著作,因为本身学的是经济,所以更加偏向于经济类著作。最近在看的就是《黑天鹅》。在慢慢接触之后,你才会觉得,原来你还有这么多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努力。而且,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图书馆不同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着。有这么多人陪着,我想,学习是不孤单的。
有过兼职经历,才会觉得知识匮乏是最要不得的事情。你可以没钱,但是你得有知识。我有同学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要上大学,整天学的不是将来能用上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金钱来上大学?我想,上大学不是为了你学的东西将来能否有实际用途,而是让你在大学期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培养自己的兴趣,并且养成一个好习惯,学会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然后坚持下去,在将来工作中这些大学教给你的东西总能派上用场。大学嘛,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自主意识下的选择。喜欢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泡泡图书馆,平复一下浮躁的心态,增加一些知识储备。换句话说,你为了上大学花了那么多钱,上大学之后还要花那么多钱,为什么要让这些心血浪费呢?还不赶紧抓紧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