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者,虽然我在公开场合都宣称自己是佛教徒,但佛教的核心是因果而不是神或佛的主宰,所以这也契合真正的佛法(注意,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是我们通常了解的佛法)。最近听罗胖的网络音频,其中一段话非常符合我的主义,那是基于人本同时可以立即运用的,不像心灵鸡汤,看得美却无法采取行动,这里与大家分享:
罗胖(罗振宇)是这样说的:
“我越来越少负面的去评价一个人和一件事,甭管是公开还是私下,这还不是为了我怕得罪人。是因为我清楚的知道,一旦一句话出了口,比如说这个人不行,他就是个恶棍或者说是一个低能儿,是一个傻叉。。。这话一出口,以我的知识和逻辑能力,我马上会编造一套理由在自己内心里来论证自己这个判断。那结果是什么?结果不是我得罪人,是我从此丧失了对这个人,这件事代表的所有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是说我认知的大门就关上了。然而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认知是我们唯一的屏障。
科学家研究人工智能,希望机器也能具备人一样的情绪,所以他们研究人脑,研究半天终于发现是这么回事:人的大脑实际是一个资源池子,如果想要它有情绪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关闭一部分资源,比如说想要它有愤怒的情绪,那就关闭什么谨慎、温情、不攻击等一些资源,它就会愤怒了。所以你们看,什么是情绪?情绪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一种能力的缺损,所以我们怎么能够任由它作祟呢?所以啊,一个人在不断地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其实路标就是你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罗胖的这一段话并非是让我们去做一个失去原则的老好人,在我们内心永远都会有一个底线或者说良知,这是对我们自己思维和行为的一把尺子,但我们却不能轻易地将这把尺子去量度他人,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全部了解他人之前。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全部去了解一个人,人与人的合作究竟来说就是用人所长,而不是看人所短,这虽然貌似功利,却很现实。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对下属或员工最严重的一句话也就是:“以你现在的状态和情况,不适合再和我们这个团队一起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情况下一展你的所长。”
正如罗胖所说,一旦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就意味着我们定义了这个人或这件事,同时关闭了认知这个人和这件事的大门,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去用他以及解决它了。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老好人的时候,那其实也许是对方比我们多几分阅历,多一些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或者多了些能够去广泛深入认知的理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