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在听闻先生知行合一的大道之后,有所疑问,于是就问先生,有一个人知道要孝悌,但是却不能行出来孝悌,所以说知和行就是两码事。而这时,徐爱正在读朱熹的书,所以才会有所疑问,于是先生就说这是被人后天的私欲所隔断了,不是本体,也就是这明镜上染了一层污垢。圣贤教我们知和行,就是要让我们把这明镜擦亮。所以说《大学》就说,你喜欢好看的颜色,却讨厌难闻的臭味,而你看见好的颜色是知,但是,你喜欢好的颜色离近去看,这是行。而你讨厌臭味,这是知,远离臭味,这是行。当你看见这好的颜色时,已经是喜欢了,而不是后天,有人告诉你,让你下定决心去喜欢他的。而你说有个人,他知孝涕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做过孝悌的事情,所以才说他知孝悌。
同时,为什么朱熹说要把知和行分开呢?徐爱问道,是要让人在不同的地方用功吗?而王阳明说,这其实就违背了孔孟的宗旨。而为什么,古人要把知和行分为两者呢,其实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他会只行不知,所以他是没有方向的,做的什么事也都是妄做。而又有一种人,他只去空想,而不去行,也就是只知不行,那么他的知,其实都是空想。所以说要先真知,然后再去行,这就是古人的权衡的方法,也就是不得已之教。而还有人听到这种言论之后,就要说先知才能再去行,所以一辈子就不断的知,不断的去学,以为得到了真知才能去行,所以终身都没有去行而终身也没有知。所以说先生才提倡知行合一。而因为古人这不得已之教,使得知和行分开了,所以有的人专门在行上去有功夫,而也会专门在知上去用功夫。这样心和理就分开了,而本体和知和行也就分开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知行合一呢?我认为就像先生所说的一样,你知要从良知上知,同时良知告诉你要去行,这样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首先,知行合一其实有四个层面。首先就像《大学》中举出的例子一样,我们闻到了好闻的东西,就要去闻,这就是本能层面的知行合一,而心理层面的知行合一,就是我好喜欢她呀,所以我要跟她说话,这就是心理层面的知行合一。而理性层面的知行合一是什么呢?那就是我要去学这个东西,所以我就立马去学。而什么是德性层面的知行合一呢?就是我的良知告诉我的方向。而其实这四种知行合一都是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但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哪两种知行合一呢?其实就是学统和道统,也就是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其实就可以类似于我们口中讲的学圆惑为边,也就是我们不断的去汲取知识,去学“术”。而这样的知行合一,其实是无法去穷尽的,我们会穷尽一生的去学,但是如果我们的知行合一只到这里,够吗?其实是不够的,因为如果只有理性的知行合一,那么其实会非常危险,比如说我知道我要毁灭人类,于是我就造原子弹,其实也算知行合一,但是是不可以的。所以我们要加上所谓的道统,也就是德性之知。良知告诉我们,这样的方向我们去,朝向这样的方向去不断的行德性之知,去知行合一,而这样的行,其实就是通过见闻知知来达成最终的修习治平,以及自己的方向,但是这种方向并不是考上大学什么的职业理想,而是那个需要用一生去追逐的地平线,也就是人生理想。而当着道统和学统不断的深入下去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所热爱以及我们的领域了。比如居里夫人,她一开始不断的深入,在学科的兴趣之中,但是通过这她也了解到了方向,也就是为国家,为人类奉献。最终,在自己的领域中大展拳脚,同时,她在有方向的同时,也扩充了人类那未知的圆,发现了镭。而先生呢,正是从少年开始立志并且不断的深入,在各种学科当中,最后也在自己的领域中成就了自己,成为了三不朽的圣贤。
那我呢?我认为现在我的良知告诉我,要不断的去,寻找方向,而我寻找到的则是音乐,这样的音乐可以真正的来表达我们的内心,并且用一种无形的方式来达到有形,但这种音乐并不只是通过我知道我要去在音乐上做到很多,就可以的,他同时也是需要不断的去学,不断的在自己的技术中精益求精,最终才能写出更好的音乐,而这两者不断的深入下去,则就变成了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可以用十分复杂而又难的技术来写一首歌,也可以用十分简单的技术来写一首歌,但这些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真正目标,而是那背后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去实现人的多样性和体会到他想表达的东西深层意义中,他的方向以及他想要体现出的价值和他对于音乐的理解。
而这就是我的梦想——真正的艺术家。
现在我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不断的了解我们的德性之知,并尝试着用我们已有的技术去用音乐来表达它,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拿技术来提升自己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