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颇有些奇女子,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这里面有才女有美女,命运或喜剧,或悲剧,却都一样精彩纷呈。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聪明,却不乏刻薄,像林黛玉。爱她的欲其生,恨她的欲其死,大概也是因为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吧?她笔下的那些男男女女,在爱情里斤斤计较,在婚姻里生不如死,让人叹息一个将人性看得如此清楚的女人,为何会在现实的爱情中伤痕累累。看似理性,对于爱情却全无心计,低至尘埃里,还要拼了命地开出花来,只为那个人懂得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爱着,所以终生以一种温柔的心情守口如瓶。
张爱玲于胡兰成,一直是我想不通的爱与恋。
每每想起这位当年的美女作家,总会想起她那张微仰着头、面色冷凝的旧照片,略烫过的蓬松的发,合身妖娆的旗袍,勾勒出的是一个喊着“出名要趁早”却内心落寞的人儿。她的感情世界太空洞太苍白,什么家国之痛,什么民生疾苦,于她而言太遥远,她全不关心,她只想有个人懂她,爱她,于千万人之中相遇了,彼此道一声:你来了?对她也就足够了。乱世中的张爱玲,要的并不多,只是当她将毕生酝酿的爱情倾注到那个人身上时,她便输了。
前半生的她活得太张扬太感性,后半生的她就只能独自咀嚼孤独之苦,老死异国它乡,就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林徽因呢,却是另一类女子。读过她几首诗,才力虽不及张爱玲,却充满灵气和热情。对她来说,文学从来只是消遣,从来不需要倾注太多心血。她的聪明,更多的体现在她懂得理性地选择,她选择建筑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她选择梁思成作为自己一生的伴侣。时间证明,她没有选错。也许,这就是她和张爱玲的不同。
看照片,林徽因容貌清丽婉约,似乎比张爱玲更加林黛玉,骨子里却理智平和,懂得爱与婚姻的本质是适合,而不是流星激烈碰撞之后的迅速划落。也许,在青春年少的岁月,她也曾偏激叛逆,但是最终她选择了最适合的那条路最适合的那个人。
林徽因的爱情观很现实,人生观却很理想主义,你看她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不顾肺病之痛,跋涉于荒山野道,四处搜寻遗存的古建筑,绘图,测量,记录,为中国保留了最珍贵的资料,病榻上还在为北京古城墙老胡同的命运上书据理力争,若没有一份超越小我的拳拳之心,谁能做到?
张爱玲让人怜,林徽因则令人敬。
张爱玲的一生是天上传奇,弦断之后,终成绝响。林徽因的一生如俗世话本,风轻云淡,却能魅惑众生。
无事时,想起这两人,依然唏嘘,依然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