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澄
2023年10月中旬的一天,接到王国立老师从新绛县打来的电话说,他在新绛县古物市场上见到一本出自民囯初年的书,封面遗失不知名字,里面主要介绍在曲沃经商的名人。其中有一位开木器厂的掌柜叫郭嘉言,是万泉县太贾村人,问我是否知道这位先祖。我细想片刻后答道:不认识,不知道!他又问我:可否把这本书买下?我问:多少钱?他答:卖家要500元!但又说介绍这个人物的文字只有六页。我便问:可否用手机把文字拍下来,先看看再说?他说:好的……不一会,便把所拍的照片发了过来。
上面“前清国子监太学生显考子善府君行状”是这样写的:府君姓郭讳嘉言字子善,世居山西万泉太贾村……他学技术、计划图式无不精巧,大技士之名大噪(名声大噪)。自开工厂,奋志经营不遗余力,取得很大成就。大旱之年不遣散工徒还倍加工资以度荒年。又恩原籍亲戚邻里艰难生活,捐粮食数十石。丈人去世后,给内弟娶媳成家。姑姑家境贫寒他又帮表弟娶妻生子。清光绪某年旱情严重小麦未收秋田减收,乡里粮不接济者过半,他又从曲沃给老家运粮二十余石……其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卒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五月二十八日,春秋六十,当年十一月五日葬在村南老茔……
我们太贾村郭氏一脉,据老辈传言,先祖是明末清初从河津市小梁乡小亭村。因家境贫寒,他一人来到太贾村给陈氏看坟地未归,后两代单传,第三代生育三子,现郭姓人家共分三门。这位精通木器制作、热心为民、爱家帮亲扬名曲沃的大家,肯定是我们先祖。随后,我询问本姓长者和村里老文化人,皆不知其为何门之人。想从一位先辈未完成的家谱中查询,却因年久遗失了。这等知名人士《万荣县志》上是否有记载?便在县志上历代人物名录中搜寻,也未查到。估计他成名在曲沃,可能“墙内开花墙外香”吧,只得另外寻找机缘了……
柳暗花明
十月二十八日,前去吊唁我们郭姓映南兄老婆,正好遇见王老师在此帮忙,便和他谈起了多天来的寻访情况。这时候,映南四弟映科过来了,我便和他说起了这位寻访不到人家的先祖,并让他细看图文。他看了一会抬起头,用肯定的语气说道:这是我太爷!我和王老师大吃一惊,众里寻他千百度,顺口一问,我已身在此人家!急忙追问道:这是你太爷?他肯定地说:没问题,这就是我太爷!所葬的村南坟茔就是我家的墓地。景元是我爷爷,景愷是继武爷爷。2014年迁坟腾地时,墓窑内有石碑记载,我二哥(映南)对此最清楚……这一说,让我心情豁然开朗,十多天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总算找到了“花香他乡的先祖”的家!映南兄葬妻事完后又和我谈起了太爷,并给我讲了他精明的经商故事和隆重传奇的葬礼。
巧卖墨斗
清光绪年间,大旱连连灾情不断,木器厂生意十分萧条。先祖在曲沃的木器厂,由于厂大人众更是难以为继。一百多名徒弟整天守在厂里无活可干,学不到技艺人心惶惶。十多名师傅和管理人员因厂内没有收入,工资难以发放,各个家庭艰难度日。他便让大家用剩余木料做墨斗!众管理人员和徒弟们不知其意图,每天巧用原料、创新设计、精心制作。半年后,做工精细设计新颖的墨斗堆满了仓库,可没有一个客商前来问津。全厂人员怨声载道,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他把众徒召到一起,说道:从今天起,你们三五人一组分开,分别到方圆各州县商铺寻购墨斗。各组轮流在不同州县寻问,每到一处只问有没有就行……
众徒弟出去月余,便有客商到厂寻购墨斗。他说:现在寻购墨斗客户太多,我这里货不多,况且已有订户。客商软磨硬泡好话说尽,他便抱着“同情”之心,从“别的客户”的订单中“挤”出一部分货售给客户。不几天,库存货物全部销售告罄。在“行状”上记载的:大旱之年,他不遣散工徒尚欲倍加工资以度荒年……不知和其是否有关!
现在看这种营销方法,无不显示着他作为一个商人的“狡黠”。这也是他作为上百号人的主心骨不得不用的办法。否则,上百个家庭生活将难以为继,几百个孩子将性命难保。按我自己的理解,这算是“诈富济贫”吧!
隆重葬礼
民国十二年(1923年)5月16日,其因病医治无效,在老家太贾村去世,享年六十岁。由于其生前仗义疏财灾,灾难之年救民于水火;经商有道,木器厂生意兴隆;为亲直爽,为内弟、表弟成家立业;教徒精心,所授之徒上百人;在曲沃名声显赫,善事尽作。曲沃各界人士邀请几十名五台山和尚道士,为其念佛祷告……半年多后,农历十一月五日,举行盛大葬礼入土为安。
葬礼结束后,清理家内垃圾时。在杀猪时所退的毛堆里,竟埋着六条已退了毛的白条猪……可见葬礼之隆重。
终于找到了名声在外的先祖之家,他的后人好几位都是木匠和盖房子的泥瓦匠。虽然没有他的名气和财富,但个个都勤劳善良诚实守信。论辈分,他和我太爷是一辈,应该是堂兄弟关系。根据记载,我太爷郭仰参也是在那个年代去世的,他是前清贡生,当过私塾教师,讲课时声音洪亮风趣幽默,在方圆村里名声很大。记得20世纪70年代,村里一位自称是他学生的老者,常常到家里瞻仰牌位桌上的照片。重修飞云楼的碑记上,刻着他的名字,《万荣县志》对他也有一段文字记载。看文字图片上对郭嘉言先祖的文字记载,他是前清国子监太学生,也就是国办大学的学生。但根据文中:匪患严重天灾不断'……府君生性慷慨仗义疏财,奉命报捐得奖——国子监太学生……说明,他的身份是捐款得来的。
虽然由于年幼时家境贫寒未能入学,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做人理念,为自己赢得了一定荣誉与光名,也为郭门后辈树立了一个楷模和学习的榜样!先祖去世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他为人处世的故事,从他乡一一曲沃的文字记载,流传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止此,他的传说到家了,曾经对他的传说从书中的文字间得到了证实,可谓名不虚传。故事更真实更丰富了,其为人处世精明营商的人生理念,一定在家乡、在后辈中世世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