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好读书、勤读书、善读书,这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这本书,由一篇篇记述毛主席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而成。作者是为毛主席整理过图书报刊或在他身边工作过的。读了这本书,我们能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到毛主席是怎样读书的。毛主席读书,把书读活了,把人也读活了,让读过的书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他的读书方法,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 读书范围不要受限制。毛主席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他的读书范围十分广泛,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古今中外,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逻辑学、美学、哲学宗教等方方面面的书籍,甚至各类杂书,无所不包。“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我们读书也要如此,不要受限于个人喜好。实际上,喜好也是可以培养的,一旦钻研进去了,喜好也会随之而来。
2. 读书时间是挤出来的。毛主席曾号召我们的干部,要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毛主席每天睡眠的时间很少……他几乎把一切工作之余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了。”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也不忘读书。毛主席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每次外出都要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书读。甚至坐车、吃饭、爬山也不忘插空读书。我们很多人说自己太忙,没有时间读书,说到底还是不善于挤时间。
3. 重视工具书的利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主席读书,手边常备工具书。他的工具书相当齐全,使用最多的有《辞海》《辞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历史地图等。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求快,遇到不懂之处,不去探究和查询,常常靠猜,最后一知半解,闹出很多笑话。用好工具书,是读书该有的态度,也是把书读好的前提。
4. 为解决问题而读。毛主席读书,带着问题而来。譬如,他读马列著作,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他读古书,注重“古籍新解”和“古为今用”。带着问题读书,是有的放矢,让读书事半功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在黑暗里读出光明,在疑惑中读出坚定,在星火之时读出燎原之势。
5. 带着脑子去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主席常常强调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要他们在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早年的同学周世钊,说起毛主席读书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我们读书,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要以怀疑的精神去读书,去思考。
6. 读书要会抓要点和问题实质。毛主席读书效率很高,读得快,记得牢,理解得深。他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不论读一本书,看一篇文章,还是同别人谈话,都能迅速又准确地抓住要点,抓到问题的实质。我们读书也如此,不能浮于表面,不能只看现象,而要沉得下心来,抓得住要点,看得透本质,真正提高读书的效率,发挥读书的效能。
7. 读书要有探究精神。在这本书中遇到了问题,要找更多的书来探究和印证,这是毛主席的一个读书方法。事实上,他的这个习惯也渗透到了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一个问题,参观了一个展览会,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于看了一出戏,他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做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我们读书如有这种精神,恐怕就再也不愁没书读了。这样,一本一本地串起来读书,终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8. 勤动笔,读书留痕。毛主席读书,各种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标记得密密麻麻。比如,在《辩证唯物论教程》这本书上,毛主席先后用毛笔、黑铅笔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下了近一万二千字的批注,从头至尾做了圈点和勾划,最长的一条批注有一千多字。真正的爱惜书,不是书读完后还是新的,而是留下了阅读的痕迹和思想的火花。
9. 在交流讨论中出真知。毛主席读《思想方法论》,写信给艾思奇:“其中有一个问题有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读恩格斯的《从猿到人》,写信给刘少奇,交流心得体会;读逻辑学著作,写信给罗学瓒,谈论四种常见的“伦理的错误”……最为令人惊叹的是,1958年6月26日,毛主席召集一批学者在中南海游泳池聚谈逻辑问题,一直从下午5:45谈到晚上11:30,长达六个多小时——足以看出这种求知求真以及谦虚学习的精神。闭门读书不可取,交流方才出真知。我们读书要敞开胸怀,谦虚聆听,认真思考,在探讨交流中碰撞火花,产生真知。
10. 有计划有系统地读书。毛主席读的书内容杂,涉猎面广,看上去读书很为随意,但又似乎总有一根线在牵引,并且最后这一根根线又织成了网——这便是读书的计划性与系统性。譬如说看史书,据逄先知在书中回忆,毛主席“看完《元史》,再看《通鉴纪事本末》,而后读《续通鉴纪事本末》”。毛主席有计划有系统地读书,可见一斑。带着一颗求知心,顺藤摸瓜,往广处寻,往深处走,这是一种阅读逻辑,也是一种思考逻辑。
11. 好书可以重复读、反复读。毛主席有很多书是读了很多遍或者反复读的,譬如《二十四史》,有好些部分不止读过一遍。又如他在延安经常读的《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就明显地标记着某年某月“初读”,某年某月“二读”,某年某月“三读”。《鲁迅全集》大字本上也明显记载着“1978.8再阅”。还有《红楼梦》,他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重复读、反复读,才能像蜜蜂采蜜那样,吸取花蕊深处的蜜来。俗话说,把一本好书读一百遍,胜过读一百本不那么好的书。我们不要一味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应该看重读书的质量。
12. 一边读,一边写。毛主席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更是创作的一生。譬如,他读书时做的批注,很多本身就是好句子或好文章,闪烁出思考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像《实践论》《矛盾论》,更是在他读哲学书时,深入思考做的批注基础上形成的。在日常讲话中,毛主席也善用书中的好思想和好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声明自己的主张,譬如他读鲁迅的杂文,就用“打落水狗”的思想来教育人。毛主席一生,读书不辍,也笔耕不辍。诗词歌赋,理论文章,发表演说,他既从书中吸取精华,又不断形成自己的精华。吸收与输出,是读书的两个面,两者同时进行,方能让思想像活水一样流淌不息,形成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我们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但没留下过只言片语,这委实是读了个假书。
13. 读书与调查相结合。“毛主席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向人做调查和向书本做调查,其实是一种相互印证。这是真正会读书,随时在读书,彻底把书读活。让书里的理论到实际中得到检验,让实际的事情在书本中得到印证,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调查相结合,方能真正把书读活。
14. 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毛主席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1938年,毛主席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早在青年时代,他就邀请同学,利用暑假,以“游学”方式,游历了五县农村,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和蔡和森到各县农村进行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向社会学习,向广大人民学习,不做书斋里的书呆子。这是一种谦虚,更是一种博学。
15. 关心天下大事,读报,读时事。毛主席有句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青少年时代,他就是《新民丛报》(梁启超主编)、《新青年》(陈独秀主编)等报刊的热心读者。革命战争年代,因为读不到报纸而焦急,有了报纸读后,他说“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真不可名状。”我们现在资讯发达,学习便捷,更应让读书和读报相结合,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要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大事。
16. 写读书笔记,也写读书日记。除了做批注和圈点勾画,毛主席也常写读书日记,譬如,1938年2月1日,他的读书日记里写:“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一月十七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1-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写读书日记,是一种记录和梳理,更是一种敦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