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是大老板,他的父母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山珍海味,典型的要啥有啥,可就是老见不着儿子的面。儿子也确实是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陪老人,但他觉得,让老人钱够花觉够睡,什么都不缺,老人就应该高兴了 。
某儿媳对婆婆和言悦色,婆媳关系很融恰。儿媳工作较忙,下班回来才能做饭、收拾家务,但就是不让婆婆插手,为此婆婆很苦恼,觉得自己还不老,能替儿媳分担家务,但儿媳说,闲暇时间休息休息或出去走动走动,干活容易累着。
以上两例,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够孝顺的了,能有这样的儿子儿媳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对此,我们暂不评论,我们先看这样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论语·为政》里的话,意思是说: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侍奉父母。即使狗和马,也能侍奉人;不尊敬父母,和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认为孝不仅要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要,更要懂得尊敬父母。也就是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儿女的真正的孝。那么,以上两例如何呢?
第一例。作为大款的儿子真正满足了父母所有的物质需要,但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在认识上也有偏颇,应该说对父母缺乏“敬”。
第二例。作为好儿媳,对待婆婆好像无可挑剔了。但婆婆为什么有苦恼呢?说明婆婆并不需要这样。同样,没有完全做到“敬”。
那么什么才是“敬”呢?我认为理解父母心情,遵从父母意愿才是真正的“敬”。那就是说你不仅要跟父母和气说话,不顶撞父母,不让父母生气,而且要尽量多地陪父母,跟父母沟通。一位清华女子的演讲很值得关注。她讲到父亲想女儿到流眼泪,原因就是父母很少能见到她。她进而体会到,赡养老人就要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陪伴他们享受生活。她的结束语尤其感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感恩就要报答,这种报答不仅仅是物质的,更要有感情的付出,懂父母就是感情负出的结果。这位女子作为80后,作为独生子女,她能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并不是父母要靠子女生活,而是父母面对仅有的独苗的那种恐惧,按她的话说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子女是父母的精神支柱啊!在他们变老的时候,你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就是他们莫大的安慰,你甚至可以想象一下父母失去你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惨状,你难道不应该懂他们,理解他们,陪伴他们吗?《常回家看看》之所以家喻户喻,百听不厌,就因为它唱出了父母子女的心声。
第二例触及的就是遵从父母意愿的问题。父母并不想坐享其成,尤其在子女媳妇面前,更想帮帮他们,一來是父母爱他们,二来是父母也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想让人说自己没用,更要显示自己的能干。所以认为什么也不让父母干就是孝是片面的。再如 丧偶父母再婚的问题,儿女的干涉就是违背父母意愿,也不能叫敬,当然也不能叫孝了。
拿孔子的话衡量我们今人的孝,还是那么准确,那么有理。是圣人早已看穿了我们,还是我们忘记了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