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危险,要让别人先走

看了一节教学录像课《一次成功的实验》,最后小姑娘说“有了危险,要让别人先走”,博得专家的热切称赞。但我觉得,如果这篇课文仅仅停留在赞扬,甚至倡导小姑娘舍己为人的精神,并不妥当。这个故事,很早就在一部电影中出现过,但记不清当时的成功被归结为什么原因。不过不久之前看过一篇专访,是对哪个实验学校的,也有这样一次实验,也成功了,实验学生的归因是:平时的规则教育。

两相比较,我更倾向于后者。


不能否认,舍己为人是一种崇高的品质,但在危险来临之际,基于规则意识的冷静与合作才更能使人脱离危险。9.11事件中人们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即使在那样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绝大多数人也能保持冷静,按顺序从楼梯上迅速撤离。如果不是这样,事件中的伤亡人数会是现在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与之相比,还有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一所大学的同一栋楼的同一层中,一位老教授和一位年轻讲师正分别给学生们上课,忽然感觉大楼震动了几下。讲师的反应很快,大喊一声:地震了!扭头就跑。学生们也跟着蜂拥出教室,场面一片混乱。而另一间教室中的老教授顿了一下,很平和地说:请大家排好队,有序下楼。学生们心有所悟,迅速有序下楼。老教授是最后一个走出大楼的,手上还提着一双高跟鞋,是那位年轻讲师的。结果不过是微震而已,那几下之后便没了动静。老教授的学生毫发无损,讲师的学生便凄惨了许多。之所以两位老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反应,年龄与阅历也许是一个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潜意识中是否确立了一种规则意识。而结果的对比也就非常明显了。

基于这种认识,在讲到这一课时,当有学生回答“有了危险,要让别人先走”时,我追问了一句:“如果大家都让别人先走呢?”学生们静了一下,随后有几个学生笑起来,嘴快的说“那就都淹在里面了”。我也笑了,因为记起鲁迅先生文中的一段话,大意是一群先生们在电车上揖让座位,彼此都客气非常,谁也不肯先坐下,结果电车一开,晃倒了好几个。

所以,小姑娘的先人后已固然重要,她的冷静更值得赞扬,另外两名同学的合作也是实验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配合的默契,应当是基于平时对规则意识的培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们有没有跟前任联系过。 就在今晚,他来找我了。我从来没想过我还能如此心平气和,甚至面带微笑地与他聊天。 我们聊工...
    南有乔木___阅读 313评论 0 0
  • (图文无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风筝, 只是缺少那个愿意为我追它千千万万遍的人罢了。 There is ...
    Appaudir阅读 312评论 0 0
  • 这个学校后院的生活区里,一年四季的清晨都不会沉睡,因为高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清晨,当指针刚划过六...
    荷塘恋雨阅读 33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