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社团成立一年了,建家容易,发展难。
从最初“上什么”“怎么上”“如何定位”的犹豫、纠结,到现在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我们经历了教师专业的挑战--我们习惯的是教授课本上的内容,或者依托其他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学习了儿童诗的相关知识,和孩子们一起边读边学,边学边提高,在读诗中理解儿童诗,在写诗中体悟儿童诗。一年的学习和运用,我们才算对儿童诗入了门,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知道了儿童诗的分类,儿童诗语言表达的特点,总结出了指导学生创作的基本方法。我们确定了童诗学习的课堂模型,新诗发布激趣--品读欣赏内化--领悟表达创作。总结了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的几种方法。
儿童诗最主要的是保护童心,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主张营造开放、对话、富有活力的童诗读写氛围,学习地点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我们引导孩子们与诗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与天空大地花树虫鸟对话,任何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都是我们的观察和创作内容。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我们就把课堂搬到了书吧、操场、银杏林、樱花树、红叶李树下,让孩子们看、听、闻、思,五官皆动,融合作用,触发表达欲望和写作灵感。我们受杜威“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的指导和影响,去除了固化刻板的课堂模式,希望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载体,让经验成为学生新旧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以灵活的方式,灵性的思维形成灵动的课堂。“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我们不再拘泥于我们选定的教学内容,会根据时令季节以及周遭世界,灵活确定学习内容,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也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一年的学习,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喜。一个个闲暇的日子,或一个个忙碌却能被利用的5分钟10分钟,都被孩子们用来读诗,每一天都浸润在一首首诗歌里,孩子们的声音富有灵气了,孩子的心灵更纯净了,孩子们的思想更活跃了,每日读诗给了孩子们语言的浸润和滋养。“写你的想法”“写你的感觉”“你有与众不同的想象”……那些富有灵性的诗句在孩子们的嘴里冒了出来,那些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笔下写了出来。一首首不甚成熟但却闪烁着童心的自创童诗出来了,我们欣喜而激动,我们对“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有了更深刻理解。
让成长看得见,是我们最大的感受。首先是读诗的变化。刚开始孩子们会像读童话一样的去读童诗,对断句的含义、对诗的味道没有自己的感受,所以读出来是干巴巴的,是拼凑式的,是没有感情的,经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会读诗了,会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诗的味道和内涵。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很开心,因为孩子因我们而成长、而变化,说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我们的做法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其次是写诗。刚开始写诗的时候,有的孩子不敢下笔,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有的孩子就像说话一样,写一长串句子,不会分句,不会分节,不会去精炼的表达,不会把要说的含义蕴含的文字的背后。反复读《什么是诗》对孩子的启发很大,从表面的文字表达到语句的短小,到用词的凝炼和精准,孩子们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竟然有孩子告诉我,他每天都想写诗,我想这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
初冬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他们发现了红叶李的树干上有很多胶,一摸黏黏的,不容易抠下来,然后有一个孩子就说,“树胶是对小飞虫的惩罚”,另一个孩子说“树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几个孩子开始讨论,到底是“伤害”还是“礼物”,小小的人儿互不相让,争执不休。虽然只是基于七八岁的生活经验来理论,但我更看重的是理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无论观点对错,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辩论的过程有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有自我认知体系的建立,有批判性思维的启蒙,不人云亦云的人生态度。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我深以为然,且力行推动。
当孩子们因为树胶而产生争执的时候,我知道真实的社会生活成了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源泉。书本是基于前人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知识,如果我们一味把知识装进孩子的大脑,那么我们就会缺少了未来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儿童社团因为没有固定的教材,才可以让我们更多的把视角伸向大自然,接触社会,才能实现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材,让灵动的学习方法成为孩子们建立认知体系、认识世界的经历。由此我知道了,孩子们的变化除了读诗写诗,还有真正自我意义、自我思想的建立。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儿童诗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就必须要有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课程保证。如何评价孩子的学习就成了儿童诗教学的思考。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份政策性文件来看,我们要建立基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隐性因素与显影因素相映衬的评价方式。(手机完成,粗糙待完善)
岁末年初,我们举行了“问好2019 相遇诗画童年”新年诗会。孩子们的表现超出我们的预料,他们把文字的含蓄之美演绎成了文艺、活力、喜乐、忧伤。是谁说过,没有走近就不知道,没有参与就不理解,没有投入就没有珍惜,教育是引导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诗歌更是教化人之为人、人为美行的艺术珍品。
孩子们提交的代表性作品,我们形成了第一期学习成果集。这样的总结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奖励,更让老师找到了自信和努力的方向。
拿到书的那一刻,孩子们开心、激动,我们着急拍照,孩子们却着急寻找自己的作品,我们欣慰:这是对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
相遇诗画童年,我们用爱,用心,用情,向着明亮那方,我们追寻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