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燕东萍和盛祖宝的离婚案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燕东萍的微笑更是成了年度热梗,甚至大家将之与潘金莲的药相提并论。
更有甚者说,潘金莲的药只毒死了武大郎,而燕东萍的笑则戳伤了无数为家庭付出的普通男性的心。
网络上所传的视频都是经过后期剪辑的,事情的经过具体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也不想妄加评判。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
同样,一段关系的结束,也绝非单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双方肯定都是有些的问题的,只是占比不同、立场不同而已。
那么,燕东萍的微笑为何招致这么大的恶意呢?
因为,盛祖宝哭了!
在这种场景下,面对衣着光鲜靓丽的燕东萍,穿着随意邋遢、掩面哭泣的盛祖宝,一下子就被公众带入了弱势一方的剧情之中,甚至大家都开始脑补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工是如何顶着烈日、迎着风雪,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重担的画面。
这些臆想,让公众怒火中烧,也就自动将燕东萍划入了毒妇的阵营,对其横加指责。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对他们婚姻关系中的细节问题,知之甚少,为何就可以作出——燕东萍是毒妇,盛祖宝是老好人——的论断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其实是同情偏差的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面对冲突和决策时,会本能地站在看似弱势的一方。
在现代社会,弱者往往会被贴上善良的标签。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强者为王”的观念息息相关。在这一观念下,弱者往往被看作是受压迫的一方,是可怜的、善良的、需要被保护的。
这种倾向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个人判断,也深刻地塑造了社会互动和群体动态。
在这一事件中,燕东萍穿着整齐、妆容精致、说话不仅声音大,而且输出量多,显然不符合我们所认为的弱势形象。
反观盛祖宝,他穿着不修边幅、哽咽、哭泣、在论证过程中连插话的机会都很少,便自然而然地就被带入了弱势一方的剧情。
所以,公众自然就会认为,盛祖宝是“善”的,燕东萍是“恶”的。
在惩恶扬善的观念推动下,燕东萍的微笑被过度解读,成了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刀,至此,其毒妇的形象便鲜活起来。
口诛笔伐也就有了依据。
我们认为的弱者就一定是弱的吗?
其实,也不尽然。
之前,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个故事。
北京中关村有一位卖煎饼的中年大哥,他会经常光顾,并从内心认为,对方肯定是失业之后找不工作才被迫干餐饮,不免心生同情。
而一次偶然的交谈,他得知,卖煎饼的大哥原来是大厂的员工,为了上下班自由、挣得更多,才选择了卖煎饼。
他坦言,原来,自己才是那个小丑。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现在,为了迎合民众的心理,增加流量,媒体上各种恶意剪辑的视频很多,民众很容易会被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该有的判断力。
燕东萍究竟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恶”,盛祖宝究竟有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善”?
我们不得而知。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最大的善应该是,不被流量牵着鼻子走,不混淆视听、不评判、不指责,尊重当事人双方的选择。相信他们出这样的选择一定有它的道理。
盛祖宝作为一个成年男性,如果他觉得自己遭遇了不公,他有权利,也完全有能力去上诉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事人都没有说什么,我们广大吃瓜群众何必如此着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