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兰若 (康小白)语文和生活
一、读书笔记内容:
写作如同习武,既需要修炼内功,也要学习招式。
内力深厚的武林中人,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但是若一味苦练内功而忽略招式学习,临阵对敌,即便内功雄于对手,也难免落败。为文亦如此,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涵养元气,自然文字滂沛。但如果只懂养气,无视技巧训练,所写出的文章大概也只能悦己而已。
一心向道,极可能走火入魔;但如果一心求术,花花架子,也是中看不中用。有道无术,与有术无道,虽然处于两个极端,却不外乎一个结果。在道和术之间,应该有一个理想的中间状态,取两端而用其中。这就是中国古代珍贵的中庸思想。固基培元,内修外铄。
而内功就是我们的素养,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不断觉熟,精神的丰盈,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一个人,情瘪则文枯,思浅则文俗,志短则文靡。没有素养,很难写出好文章。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我们作文的素养呢?
(一) 读书得间,追求理想的读书境界。
读书得间,是古人倡导的读书方法。《中华成语字典》这样解释: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得窍门,心领神会。
史学大师繆铖说:熟读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读书不仅要多获知识,而且应深入思考,发现疑难,加以解决,此所谓读书得间,也就是所谓有心得。
阅读是一种“物我回响”,也是自我发现,自我觉解的过程。倡导阅读笔记写作的最大理由与好处,正如余秋雨所说: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
茅盾先生说阅读者“他应当一边读一边回到他所经历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人生中去看。”读书贵在打通,要从书中读出自我,读出人生。强烈推荐一种方法,就是阅读时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该如何做呢?介绍几种读书笔记的类型。
以《名师点评: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作文满分学生的阅读笔记》(史金霞 白杏珏)为例,来看看类型的不同。
1、 品评式
对所读的归纳、概括,也是一种个人感受,是第一印象——初感的提取提炼。可以是感性的体验,也可以是理性的感悟。准确、中肯,是其基本要求。
例1、读周国平
白杏珏读书摘录: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那个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那个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走进一座圣殿》)
感悟:相当精准地将智者、诗人、圣徒三者的特点说了出来。理性是智者,感悟是诗人,实践是圣徒,纵然,他们有千种不尽相同,有一点是永远保持一致的:他们人生的意义在于思考。这思考应是反思。
(编者注:以上字体文字皆为白杏珏读书感悟,下同,不再注明。)
(史金霞老师点评,以下简称“霞姐点评”):如此定义智者、诗人和圣徒是过于简单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的意义确实在于思考,而这思考,不仅仅止于反思。首先,是认知、发现,然后是追问、探寻与反思,而反思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认知。
太阳神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字字铿锵:人啊,认识你自己!
2、应和式
应和式的汲取是丰富,超越自我的最佳方式。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面对的作者,大多是阅历、知识、智慧,比自己远为丰厚的年长者,应和势必获益良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缩小阅历、知识的落差,意味着人的超前成长、成熟。
例2、 “口渴的人朝井走去,就像一首诗。”而那些从杯子里喝现成的水的人却听不到水的歌声。坐滑竿——今天是坐缆车——上山的人,再美丽的山对于他也只是一个概念,并不具备实质。“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伤过,从悬崖跌下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如果不用上自己的身心,一切都没有意义。贪图舒适的人,实际上是在放弃意义。(舒适并非不是意义。)(《走进一座圣殿》)
感悟: 当我们付出了,收获了,我们才真正接近了那个我们魂牵梦萦的物象或人。否则,即使我们面对面地看着这片风景,拿在手上端详着宝物的每一处纹理,甚至紧紧拥住某个足够完美的人——我们还是会不安,会惶恐,会对现存的一切产生莫名的疏离感,因为我们不曾把属于自己的部分投入其中,于是那些于我们仍是陌生。
霞姐点评: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大约,这是物性使然。
而生活本身,确实是残酷的。诅咒生活的残酷无情,有时是因为不愿看见自己努力后的失败。于是,持起批判的长矛,护卫自身,以攻击的方式,掩饰脆弱。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而你往往发现,无论如何,那些你不敢面对的难题,最终,它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你面前,你逃无所逃。
社会生活中,我们所绕过去的那些难题,终不会饶过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像西西弗斯一样,推起石头上山,石头滚下去,再去推起,滚下去,再次推起,无数次迎着朝阳起身,再无数次带着落日下山。这不是苦役,这是意义。这意义在于,我们不曾屈服,每一次旅程,都是新的。
插入康小白的一段读书笔记:“人的一生,其实就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亲爱的安德烈》
小白感悟: 或许是我老了,感觉这段话说到了心坎上呢?年少轻狂的岁月,大家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方向,怎么样都是欢乐的,连一件小事都能让我们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同心欢乐。如小学时谁和谁不和,那么作为朋友,也要和朋友的仇人不和。比如初中晚自习后和闺蜜一起去偷桃子,然后闺蜜母亲突然进来,匆忙间把桃子往被窝里放,结果睡觉时身上老是痒痒的;比如当年那个女孩用单车前面装我,后面再装一个,一路冲下坡的畅快与发丝飞扬。比如高中时在紧张学习之余,经常拿考试成绩来打赌,赌输了就请吃五毛钱的酸菜;朋友被男朋友气到了,拉着我去路边一块钱唱一首歌的卡拉OK摊唱歌,我在灯光的阴影下默默地听她的忧伤,其实我不懂(我是好学生,不早恋。哈哈)。比如大学时一起爬山,手牵手,八个女子走在大路上的风景。。。。。。现在再不复那种畅快了,再不复那种自由飞扬了。越往前走,越觉得去路孤单与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渐渐就看不到伴了。
在无数个记忆被时光冲淡的日子里,有谁会记得那笑容灿烂的日子?曾穿过那没有阳光的森林?砍断过绊脚的荆棘?兀自跋涉,独自歌唱。
3、 探究式
探究,指的是对文本隐秘的含义、道理、规律、因果等的揭示。
例3、人跟要塞很像,必须限制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人打破围墙要自由自在,他也就只剩下了一堆暴露在星光下的断垣残壁。这时开始无处存身的忧患。”“没有立足点的自由不是自由。”……
真正的自由始终是以选择和限制为前提的,爱上这朵花,也就是拒绝别的花。(《走进一座圣殿》)
就好像航行要有一个目标,否则就成了漂泊流浪。人必须有限制,有依靠,因为在苍茫大地间,人本就是那样渺若尘埃的存在,若不为自己生命的走向规划一个方向,要何以存身?这就是为什么空虚会滋生困惑慌乱,因为空虚的人会突然感到无处存身的忧患。另外,自由不是泛滥与放纵,博爱不等于滥情,流浪更不是旅行。至于咆哮喧闹,又怎么能是呐喊呼唤。
不过是文字之差,别人的路满足了别人就可以了。
霞姐点评: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缧绁之中。
所谓限制,莫如解读为边界。物与民胞,是大同之想,而承认人我之界,则是尊重与宽容的前提。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
自由,是成熟者的游戏,游戏则必有共同约定并遵守的规则。遵守规则,尊重差异,遵循理性,以平和稳健的姿态,构建社区,维护规则,护守边界,或可使自由成为自由。
4、 延展式
阅读好比接力赛,先是看别人跑,然后自己跃跃欲试,也想接着跑上一程。
例4、“口渴的人朝井走去,就像一首诗。”而那些从杯子里喝现成的水的人却听不到水的歌声。坐滑竿——今天是坐缆车——上山的人,再美丽的山对于他也只是一个概念,并不具备实质。“当我说到山,意思是指让你被荆棘伤过,从悬崖跌下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狂风呼吸过的山。如果不用上自己的身心,一切都没有意义。贪图舒适的人,实际上是在放弃意义。(舒适并非不是意义。)(《走进一座圣殿》)
当我们付出了,收获了,我们才真正接近了那个我们魂牵梦萦的物象或人。否则,即使我们面对面地看着这片风景,拿在手上端详着宝物的每一处纹理,甚至紧紧拥住某个足够完美的人——我们还是会不安,会惶恐,会对现存的一切产生莫名的疏离感,因为我们不曾把属于自己的部分投入其中,于是那些于我们仍是陌生。
霞姐点评: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大约,这是物性使然。
而生活本身,确实是残酷的。诅咒生活的残酷无情,有时是因为不愿看见自己努力后的失败。于是,持起批判的长矛,护卫自身,以攻击的方式,掩饰脆弱。这,其实是一种逃避。而你往往发现,无论如何,那些你不敢面对的难题,最终,它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你面前,你逃无所逃。
社会生活中,我们所绕过去的那些难题,终不会饶过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像西西弗斯一样,推起石头上山,石头滚下去,再去推起,滚下去,再次推起,无数次迎着朝阳起身,再无数次带着落日下山。这不是苦役,这是意义。这意义在于,我们不曾屈服,每一次旅程,都是新的。
二、实践
5、 写成完整文字。以小白写的为例:
一种喜欢能维持多久——我和穿越的情结
有一段时间,特别沉迷穿越小说,穿越到古代的言情小说。比如《重生之温婉》《纨绔世子妃》《衣香》《娇娘医经》《极品女仙》等等。我现在仔细分析一下发现我对穿越小说的喜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沉迷阶段。此阶段症状为代入感强,易想入非非。看小说的人沉浸在小说中,幻想自己就是女主,被各色优秀帅气的男子爱慕,却只钟情一个,而那一个是霸气痞气帅气腹黑气都只在你面前展示,有能力护你周全,免你流离失所,免你患得患失,一心以你为重,既有侠骨又有柔情,既有智商又有情商的男子。于是,一头扎进去难以拔出来。他人叫你无反应,吃饭无心思,走在路上还恍惚。这是中毒的初期阶段,喜欢,难以自禁。
第二阶段是分析阶段。此阶段症状为理性看似回归,实则中毒更深,因为进入了行动阶段了。当然也是思想行动,年龄低的,估计就要去跳塘了(看过一则新闻,说有两女孩看穿越小说,看了相约去跳的,我就是看了那个新闻开始想看的)。还好我在人世混了几十年,还算有自制力。这一阶段开始分析什么人具备穿越的资格,穿越的方法是什么。经过我分析,发现非一般人不能穿越。非一般人穿越的情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现实中的loser。被情杀或仇杀了。二、与古迹有关的人,基本是拿着或戴着一个古玩就穿了。三、穿越欲望过强,感动天地,让他看着穿越书就穿过去了。四、碰上天灾人祸的,在地震、雪崩、车祸等祸事中穿了的(所以有些人看热闹的人会说马航失联是穿越了)。这种人都很厉害的,个个很有实力。心思缜密,手段狠辣、隐忍果敢。而且有突出才能,有的自带空间,有的下棋厉害,有的医术厉害,有的读书厉害,有武功厉害的,有谋略厉害的。。。。。。总之,没有两把刷子,就没想穿。自己一一对比,发现自己压根就不具备穿的实力,也不想具备穿的条件,上天也不想给我机会。所以只能扼腕叹息,徒添奈何。
第三阶段是批评阶段。此阶段为真正的理性阶段,开始带着自我来审视小说文本了。看的数量积累到一定量了,发现桥段都差不多。无非是满足人在现实的不足。大概因为爱情不是永恒的,所以成了永恒的话题,作者无非是给你撕一口子,让你离现实远点,喘口气,或者有个暂时逃避的空间。让你享受一下开着外挂用作弊手段在古人面前获得智商和情商上绝对的碾压感和优越感。人总是有自私的心理,渴望公平,又希望生活对自己格外照顾,开个后门。渴望平等,又希望自己在他人面前有威望优势。穿越小说是想满足人的这种心理吧。
我对穿越小说的喜爱持续了很长时间。现在我决定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