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全书分成5部分:觉察--态度--关系--内在--外在。
【看这本书的原因】
当我发现很多很多的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的想法是怎么办?可我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我想解开这些困扰我的谜团,我想弄清楚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书的书名起的特别好,当我遇见一个人,是一个人!不是什么,就是一个人。
PART1 【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1.主客体分化:婴儿的全能自恋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关注自己和别人。
2.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在这种时候,亲密疗愈一切。婴儿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体稳定性,一个东西,看见的时候就是存在,看不见就是不存在。需要做到的是看见。
3.提升觉知力和平等心的方法:当人体验到当下的存在感时,头脑的我却很容易焦虑,恐慌,练着练着就想逃离当下,思绪飘走。如果有情绪升起,则继续观察这种情绪,不评判,不阻碍,不逃离,让情绪自由流动。
4.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客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的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5.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6.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7.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法勉强。
8.父母今天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决定了明天别人怎么对待你的孩子。
【感想】
这一章主要讲述的是婴儿期,母婴关系的一些要点。每个人都有内在疗愈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疗愈都会发生。延迟满足的能力这方面比较差,是需要调整的。
PART2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1.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
2.培养一个天才其实很容易,只要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面前保持谦卑,不拿自己有限的头脑去教育孩子即可。贵人语迟。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
3.限制是伪造的爱,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是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4.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在两个清楚自己感受的人之间,自然会形成规则,而且是流动的,灵活自在的规则。
5.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他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6.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有匮乏爱。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理,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7.不期望改变。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种子破土发芽之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不改变别人,并非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得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8.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的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如果担心孩子学习不自觉,父母可以自省:我曾经厌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痛苦的是我,我的孩子会经由他的体验找到学习的乐趣。
如果担心孩子会索求无度,父母可以自省;欲望被压制,潜意识索求无度的是我,而我的孩子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体验到丰盛,内在的精神胚胎会指引他拥有平衡的艺术。
如果担心孩子懒惰不上进,父母可以自省:逼迫自己不断奋斗是我的人生模式,渴望彻底懒惰一回的是我,渴望即使不上进也有人爱的还是我,而我的孩子带着他的使命降临,会安然完成他自己的人生体验,我只能陪伴,而不敢妄加干涉。
9.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潜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创造现实,你潜意识里面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现实。改变内在关系模式,让内在的父母不再总是和内在的小孩过不去。
【感想】
如何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这是我感兴趣的。要改变应该要先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如何运作的。不期望改变,放弃评判---如果能换位思考,就能有更多的理解和体会,也就可以消减很多的“应该”。现在还是觉得很多事情“应该怎样怎样”,可渐渐的也能意识到,全然不同个个体,每个人的行为和方式都不一样,没有所谓的应该,只有理解和接受。
PART3【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1.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共振互动型,以母亲为中心型(假自我),无关反应型(存在性焦虑),情感逆转型
2.不评判,只确认感受。孩子天然的具有陪伴的品质。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重复对方的感受。
3.拒绝不等于伤害。拒绝本身不会让孩子受伤,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评判,没有评判的拒绝,爱依然可以流动。
4.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潜意识里的限制性信念像木马程序一样,左右人的行为,人被控制却不自知。
5.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的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从零开始学习,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不改变才能真正的陪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觉知头脑中的妄想--真正的共情--交谈
6.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客体关系心理学,宗旨是主体把自己和客体的关系内化成一种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不断投射出去,影响和控制主体与其他人的关系。心理治疗的重要功能就是把潜意识的感受意识化,让潜意识的感受被意识承认,两者逐渐合一,不再分裂,创伤便会弥合。
【感想】
想想自己也会无法拒绝别人,可又不想成为没价值的老好人。无法拒绝是因为恐惧,是因为潜意识觉得拒绝了会不被爱。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只能自己慢慢化解。
PART4【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1.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彩真诚的分享自己的看法。
2.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
3.可以不原谅父母。
4.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5.温和而坚定的反控制:这是我的事,那是您的事。
6.家庭秩序不可错位。
7.在生命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在人的攻击行为背后,是对爱的强烈渴望。渴望有一个人能够宽容自己的所有的攻击,能够无条件的爱自己,能够把自己从无尽的痛苦中拯救出来。
8.轮回之痛,止于觉知。把所有的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内心的婴儿。所有对别人的指控,都是自我指控。
觉知是开始,亦是结束。觉知是觉知者,亦是觉知对象。觉知是手段,亦是目的。觉知就是全然的体验。
PART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破除潜意识中的限制性信念,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受制约。
1.童年的匮乏感影响孩子的一生。2.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穷养富养取决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父母满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将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着,有自由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
2.如何给自己创造丰盛: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创造接触满足--满足后退回。
3.给孩子丰盛 的人生:听见孩子的欲求---及时回应--诚实回应
总体来说,方法比较少,或者说并没有非常难懂高深的理论,更多的是通过案例和日常例子来说明。通篇回忆下来,其实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自己的觉知力或者说感知能力,接受过去的一切,分清楚潜意识和意识,才有可能成长,转变,才有可能真正获得爱和自由。不管原生家庭如何,我觉得爱是一种本能。所以相信自己是有能力让自己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