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公开课,授课老师都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痛苦;每一次的课后老师交流研讨都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每一次专家倾情示范,都是惊艳的飞鸿一瞥。
教师风采一瞥:一身诗意千寻瀑
4月23日,“云裳”名师工作室暨“钱梦龙导读艺术”课题活动集中研修,在颍上五中顺利举行。
由六十铺马桥中学苏娜娜和颍上五中魏小君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诗意王国《诗经》。
苏老师,飘飘长发及腰,白衫黑裤,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潇洒的风姿,幽默的谈吐,让平时课堂气氛有点闷的班级,活跃,笑声不断。
魏老师,外套黑色长衫,内着黄绿色旗袍,纤纤细腰,温婉可人,气质高贵,举止文雅,可谓注重细节,连服装都要和授课内容有关。
看着两位老师,还未进入诗歌,已经被一身诗意,迷醉其中。
课堂风采剪影:两种风情四月天
因为同是诗歌,来自《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门而走向世界。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孔子说,这里的爱情是“思无邪”。而两位老师选的为一篇课文中的,一首《关雎》,一首《蒹葭》,这两首诗歌拥有共同的特点“重章叠句,双声叠词”,在反复咏叹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哀而不伤的优美韵律中,反复吟唱,让人荡气回肠。
回顾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有相似的地方,情景导入——诵读——欣赏—— 老师展示作品——学生仿写。读是输入,品是酝酿,范本引领,写作输出。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居然写出了让我们惊讶的作品,风格清醒,文字典雅。
课堂不是老师的主场,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养成学习的习惯。精彩不是老师表演得精彩,而是学生达成了教学目标,表现的精彩。从这一点来说,两位老师的课都是成功的。
在教学设计方面,苏娜娜老师的层次感较强,层层推进,循循善诱,有品味诗歌的语言,对词语的推敲让我获益匪浅,“琴瑟”的和鸣,意味着追求的深情,“钟鼓”的演奏,展现了结婚场面的欢乐,撑一支竹篙,向文字深处漫溯,增添了文字的画面感,让人耳目一新。
魏小君老师的在句末增加叹词,虽为借鉴,也表现了年轻老师的善学,更有自己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的创新,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歌的韵律,一咏三叹中,走进那求而不得,辗转反侧,孤枕难眠的意境中。特别是魏老师的仿写,用词典雅,韵律富有音韵美,让人啧啧陈赞。和苏老师简洁明快的现代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由于难度系数大,学生仿写的效果没有苏老师那节课上,学生仿写得精彩。
从老师的评价性语言来说,苏娜娜的语言活泼,充分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气场强大,学生活跃;魏老师授课语言用词典雅,评价性语言的相机使用还要修炼。
研讨交流: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次活动,共有四十多位老师,来自于颍上四面八方,不管城里乡下,每个老师都抱着一颗赤诚的进取之心来参与课题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从每个老师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仅认真听了,而且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是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杜绝了以前王家良老师说到的现象:千万不要说我认为怎样,应该怎样。对于课程的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殊途同归,重要的是我们从授课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看到了自己哪里存在不足?对于课程设计的思考,教学目的有没有通过教学活动新颖别致地而又有效地达成?学生的能力有没有作为活动的主体,得到提升?
所有的老师在评课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能清晰地表达,能诗意的表达。可能我们各方面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是认真的,努力的。
微课设计培训:大珠小珠落玉盘
课题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由获得首届省级微课大赛一等奖的陈娜娜老师给我们做微课的制作经验介绍,由特级教师王传扬给我们介绍微课的设计。
陈老师非常谦虚,她说自己得奖完全是走运。但她还是把自己设计微课的过程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并从选题、制作、录制方面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
王老师不仅在课程设计方面常常别出心裁,在他自称以前未涉及的微课设计方面,虽然初涉,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同样一个问题上,他总能比别人看得广,想得深,设计得新颖,展现了他高山仰止的诗情和才情。
时光不老,我们当然不散。不怨流年太匆忙,只恨时光太匆匆,美好的一个下午,就这样在指缝间流逝,希望,我们都抓住了四月最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