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为了写《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和胡适在纽约东城的小馆子里吃了60多顿饭。
恰如梁文道所言:对很多人来说,这本口述自传是重新认识胡适的一个窗口。
本书有三个特点:
唯一一部胡适毫无保留的自述。
口述历史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简单,只是“你说我写”。一方面,录音不仅颇费功夫,录音后的回放、誊清、校对、节删、增补、考订等,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麻烦,“胡适曾试了一下,便说口述历史是一个专业工作,非职业难以应付。”
同时,作品能否站得住脚,还有赖于采访者在史料和考证方面所下的功夫,否则很难不会错漏百出,甚至成为败笔之作。唐德刚替胡适写口述史,胡的口述部分仅占一半左右,另一半全靠唐找材料加以补充。
唐德刚回忆:“酒仅微醺,饭才半饱,幽窗对坐,听胡老师娓娓讲古,也真是人生难得的际遇。”胡适经历中的许多疑案,如博士学位问题、女朋友问题,都得到一一澄清,故而,“先读唐德刚,再读胡适”流传开来。
大大拓展丰富了胡适的形象。
本书之前,胡适要么是过去所批判的那样仅是糟粕,要么如“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大师不可接近,正是唐德刚,发掘出了胡适温情、柔和、不偏执的一面,“我的朋友胡适之”,自此而来。
周策纵说,“唐德刚把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读了德刚的胡适,你也可以和他(胡适)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注”与“传”同样精彩。
本书“注”与“传”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部分“注释”的分量毫不输于“传文”,有时一条“注”便是一篇妙文,让人禁不住笑出声来,学者张鸣对此有过切身体会:“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和幽默风趣,实在是叹为观止。”
此外,这些“注”不但汪洋恣肆,可读性极强,而且对胡适的评价也堪称“犀利”,香港著名报人胡菊人有言:“唐德刚教授是一位让人敬重的历史学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见称。”
……
本书不仅能读到胡适对自己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的总结、评价,是一部了解胡适其人其学的绝佳入门书,也是研究胡适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
作家章yi和:“我第一次读唐德刚的书,激动得难以克制。毫不过分地说,就像遭遇八级地震,全身血脉如翻江倒海,连续几天冲动得不能睡下。”
马勇老师:“唐先生的博学、幽默、机智,善于叙述,会讲故事,让一代又一代中文读者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纯学术作品所不曾有的情趣,又获得了金庸作品中所不具备的学术。”
两代大家的合璧之作,一段后学与先贤的思辨录。还可再规格中一并选购“唐德刚作品集“,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每次加印都非常难得,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