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字岛解
从训诂[1] [2][3][4]的角度来说,儒,糯,懦,襦的词根都是一个,即需。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柔软,弱小。引伸为温和、寬缓、迟疑、等待和不足,等等意思。 现代汉语的需要之需,当从不足和等待延伸而来(柔弱,则有所求,有所待)。
--《莊子·徐無鬼》
《註》濡則不去,需則有待。
糯即柔米,儒即柔人,懦即心软。至于发音,我想古音儒同需类似,大约都离 徐不远。试用京剧或湖北话来发音,可见一斑。
按这个逻辑,襦即软衣。我的猜想是,在最初的时代,软衣为纺织物,家居穿,有别于皮衣草衣之类。后来在汉语中逐渐特指上衣。只是我不懂服装史,也没有证据,只能当作臆测,希望能有方家指教,能证实这一点或是能推翻这一点。
其它的例子还有蠕动的蠕,即是软虫。孺子,嫩伢子。濡,细小微弱柔缓之水,动词即为浸润渗透之意,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相濡以沫,也好解释了。)
需卦解
《易经需卦》通常会被解释成需要,但是我认为其基本含义是缓和,等待,过渡。其象是我们生活中的避雨,躲雨,等雨停再行路或涉水办事情等等,典型场景可以参考京戏程派名剧《锁麟囊·春秋亭》。
䷄需: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傳: 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5]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剛健而不陷, 就是等待,迂回的意思,不钻牛角尖。不往绝路路上走。
初九:需于郊。利用恆,无咎。
在城外田野里等待天气好转再出发。要有耐心。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在沙滩上等候天气好转(退潮)。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在不利的地形上(泥泞中)等待,招致危险。泥泞是不会好转的,同郊区和沙滩不同,越等越糟糕。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血应该也是一种地形 [5]。或是出自洞穴的细流。[6]
在洞外?等雨停。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一边进酒食一边等雨停。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进入洞穴中等雨停。有不相识之人来,警敬之,终吉。对方人多势众,在自身柔弱的时候,要韬光养晦, 小心谨慎,不可霸气側漏。 [7]
相关阅读
…革欲其荼白而疾浣之,則堅;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
…厚其帤則木堅,薄其帤則需,
--《周禮•冬官考工記》
《考工记》多次用到需字,在这本工科的书籍中,它的意义很明确:“坚”的反义词。
-
『說文解字』【卷十一】【雨部】
需, 𩓣也。遇雨不進,止𩓣也。从雨而聲。
《易》曰:“雲上於天,需。”
相俞切〖注〗臣鉉等案:李陽冰據《易》“雲上於天”云:“當从天”。然諸本及前作所書皆从而,無有从天者。〖注〗𩂉,古文。 ↩ -
『說文解字注』 (需) 䇓也。䇓者、待也。以㬪韵爲訓。
易彖傳曰:" 需, 須也。"須卽䇓之叚借也。
左傳曰: " 需, 事之賊也", 又曰: "需、事之下也", 皆待之義也。凡相待而成曰需。
遇雨不進止䇓也。从雨而。遇雨不進說从雨之意。而者, 䇓之意。此字爲會意。各本作而聲者, 非也。
公羊傳曰:"而者何? 難也。"
穀梁傳曰: "而、緩辭也。"而爲遲緩之辭,故从而。而訓須。須通䇓。从而猶从䇓也。
春秋經: "已丑, 葬我小君頃熊, 雨, 不克葬。庚寅, 日中,而, 克葬。" 是从雨而之證也。
相俞切。古音在四部。
易曰: 雲上于天需, 易需卦象傳文。此偁易以證从雨之意。雲上于天者, 雨之兆也。宋衷曰: 雲上于天, 需時而降雨。 ↩ -
『說文解字』【卷十】【立部】𩓣, 待也。从立須聲。𥪥,或从芻聲。相俞切。
『說文解字注』 (𩓣) 立而待也。依《韵會》補立而二字。今字多作需作須,而䇓廢矣。雨部曰。需、䇓也。遇雨不進此䇓也。引《易》"雲上於天,需"。需與䇓音義皆同。樊遲名須。須者、䇓之叚借。䇓字僅見漢書翟方進傳。从立。須聲。相俞切。古音在四部。 -
康熙解
【戌集中】【雨字部】需 •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6
〔古文〕𩂉《唐韻》相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𠀤音須。
《說文》𩓣也。遇雨不進,止𩓣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于天, 需。"《註》徐鉉曰:李陽冰據《易》"雲上于天云", 當从天。然諸本皆从而,無从天者。
《玉篇》卦名。《易•需彖》需,須也。險在前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行數千里,馬不契需。《疏》從易需卦之需。《釋文》音須。
《莊子•徐無鬼》濡需者,豕蝨是也。《註》濡則不去,需則有待。
又《集韻》一曰疑也。《韻會》遲疑需待也。《左傳•哀十四年》需事之賊也。
又《韻會》索也。
又《字彙》姓也。
又《集韻》汝朱切,音儒。韋柔滑貌。《戰國策》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之。《註》需,音儒。《集韻》或作𠟺。
又《集韻》《正韻》𠀤乳兗切,音耎。《集韻》本作𨋚,柔也。或作輭。軟濡,通作耎。《韻會》本作㓴。或作𠟺。《周禮•冬官考工記》鮑人,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註》故書需作𠟺。𠟺,讀爲柔需之需。《釋文》需,人兗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薄其帤則需。《註》需,謂不充滿。《疏》需襦不進,故爲不充滿。陸云:罷需。
又《集韻》奴亂切,音糯。弱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馬不契需。《註》需,讀爲畏需之需。《釋文》又乃亂反。《集韻》本作偄。或作愞懦燸耎。
又《韻會補》鄭𤣥周易註,需,讀爲秀。陽氣秀而不直前者,畏上坎也。 ↩ -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洫
十里爲成。成閒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从水血聲。《論語》曰:“盡力于溝洫。”況逼切
『說文解字注』
(洫) 十里爲成。成閒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考工記匠人文也。匠人溝洫之制、惟歙程氏瑤田通藝錄能發明之。洫亦作淢。韓詩築城伊洫。毛詩作淢。傳曰。淢、成溝也。箋云。方十里曰成。淢其溝也。按門閾之字、古文作?。是或與血異部而音通也。溝洫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故毛曰成溝。从水。血聲。况逼切。按古音在十二部。入聲。今入職韵者、以毛詩作淢之故。論語曰。盡力于溝洫。論語泰伯篇。今本于作乎。
↩ ↩ -
《爾雅·釋水》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
-
謂九五也。乾之欲進,凡為坎者皆不樂也,是故四與之抗,傷而後避。上六知不可抗,而敬以求免。夫敬以求免,猶有疑也。物之不相疑者,亦不以敬相攝矣。至於五則不然,知乾之不吾害,知己之足以御之,是以內之而不疑,故曰「有孚,光亨,貞吉」。光者,物之神也,蓋出於形器之表矣。故易凡言光、光大者,皆其見遠知大者也。其言未光、未光大者,則隘且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