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早已过半,纵观华语乐坛,除了莫文蔚出了一张纪念专辑,知名歌手出专辑的数量为0,讽刺的是搜索某音乐网站上的最新专辑,99%后面都带(单曲),什么时候单曲=专辑了?
难以出专辑、华语乃至世界歌坛的不景气,归根到底是创作力的萎缩。中国从来不缺唱跳俱佳、面容姣好的明星,每年的歌手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为什么大多数都昙花一现?因为有限的资源满足不了快餐式的造星速度,更何况在优质原创歌曲几乎快要绝种的今日。
那些优秀的词曲创作人都去哪儿了?
老一辈的,黄霑,在天堂。李宗盛,60岁了。林夕,在台湾写作。姚谦,开设了写词课。雷颂德,举办摄影作品展。李偲菘,开幼儿园......
近一辈的,自己会创作基本会兼职明星职业,周杰伦和李健,正在《中国好声音》转椅子。胡彦斌,刚刚从《创造101》回家。陶喆开办“喆学音乐学院”......
唯有JJ林俊杰,在2017年底发行了《伟大的渺小》,一张11首歌的完整专辑。相比杰伦年初的“等你下课”和“不爱就拉倒”这两首备受诟病的“退步”单曲,套用乐评人三石一声的一句话:林俊杰创作音乐近二十年,未显出倦态,这比任何风格上的创新更难得。
的确,创作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没有人喜欢长期去做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论是已经功成名就的明星还是以创作为职业的芸芸众生。
那些曾经守着新专辑的人都在干嘛?
20世纪初上大学时,寝室众人总会有定期逛CD店的习惯,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大家的娱乐除了电脑便是最新的CD,学歌、唱K,都是打发无聊时光的最佳良药。
2007年,乔布斯和苹果改变了世界,手机几乎取代了一切声像电器,甚至连手电筒都没放过!曾经守着磁带的70后、守着CD的80后,足不出户就能不断收到各种最新信息推送。从主动寻找娱乐到突然有一天娱乐八卦多到看不完,好看的综艺节目、宫斗剧、美日韩剧那么多,除开工作时间,娱乐的时间都不够用了,所谓喜怒哀乐在快餐式的信息轰炸下,都被弱化了,何谈会随着各种心情去寻找新的音乐?
看上去,信息爆炸时代让人更自由了,事实上,当人遗失了主动追寻的本能,才是真正进入了一个暗无天日的麻木牢笼。
那些无处安放歌手们的路在何方?
收音机里每天循环预告着崔健、羽泉、莫文蔚、彭佳慧的演唱会,他们中最年轻的也有43岁了,坚持做演唱会这种吃力不讨钱的体力活,要么只因为心中热爱,要么只能是工作不多。
毕竟,在各种晚会从简或被取消的新形势下,跨年成了每年流行音乐大狂欢的一枝独秀,但以上4位真的很少在邀请名单之列,多的是鹿晗、吴亦凡,甚至赵丽颖、杨幂之类的当红演员,唱得难听又怎样?不记得他们唱了什么又怎样?当今时代,热闹和流量代表一切。
尽管很残酷,但歌手的时代就是要过去了,接下来是音乐人的时代。
还好这个时代还有华晨宇、邓紫棋、毛不易、陈粒等人,让为数不多的乐迷们还有理由相信未来——各大城市的城市客厅或体育场不只有展览和运动的功能,还会在某个夏日夜晚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束。
致——
每一个真心爱音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