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双减”之后,我离开了从事多年的教培行业。其实在这之前,我就成为小机构“被优化”的“骨灰级”教师了。
原本心中是有一个“执念”的,做教育还是要去学校。后来我也准备当一所公办校的代课老师,可是在签约时校方告诉我需要交两千元“保证金”。当时是六月底,离正式开学还有两个月,校主任说怕这两个月时间我找到其它学校又不来了。
如果是刚出校门的我,遇到这种情况估计会按校方要求来,可是现在对于一个对职场生活开始“长茧”的人来说,我当时确实犹豫了。
你要知道一个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年妇女,在原本所在的教培行业“大变天”的时候,以为只有学校才是自己释放热情教书育人的心态下,能够进入一个至少是当时看来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是该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
然而,我确实就放弃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是自己“不会选择”。我甚至在想,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走上“教育”这条路。然而我从毕业到现在,都在这条路上,犹疑、徘徊,又继续向前。
好吧,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吧。2021年底,我报考了教师编制考试。我自己买书看,并看了一下书中附赠的视频,自己学习,整理笔记,一个月的备考连刷题的时间都没有。
由于专业的限制,我报考的选择也很有限。考试的题目都很难,看到很多年轻老师从考场走出来时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原本也不抱任何希望,似乎只是为了安慰自己,给自己不算完满的教师生涯划上句号。
直到我接到渝北区教委的电话,通知我笔试过了,准备资格审核材料,我才一脸懵逼随后又满心欢喜地去网上看我的考试情况和所需材料。
由于这些年辗转于不同的城市工作,再加上生娃辞职,我的社保断缴,小机构老板又拖欠社保缴纳。最后因为社保问题递交的审核资料不全,终究还是与教师编失之交臂!!
我想起河南一个女教师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选择裸辞。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花费半生的追求,有时候只是另外一些人的起点。
自此以后,我不再考虑教育这一行,我对信赖的朋友们说“我要转行!”
我在将自己的脚步放慢,在顿悟与迷茫中,在放松与突然袭来的不安中看书、写字。更多时候,我可以舒服地窝在沙发上“摆烂”,可以不慌不忙地带孩子逛公园,还可以慢悠悠地在厨房做顿好吃的……
与此同时,似乎有一个“魔咒”围着自己,难以彻底划清界限。以前的几个老学员给我发微信,一番寒暄后,直奔主题,孩子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要我继续帮孩子解决写作难题。
我何德何能!能够得到这些家长的信任!
我知道,写作,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至少是目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于家长来说,也许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助力升学考试;但对于我来说,学会写作,是助力一生不断自我精进的利器。
关于选择,特别是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以及是否转行的话题,回过头来看,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表面上来看,选专业、行业、辞职、转行、创业等选择,都很重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最终结果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者本身,是我们自身的特点和素质。
一个人的选择,是这个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像我当初选择教育领域,只是对学习这件事的喜欢和对其它领域的不了解。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许多选择其实没什么好纠结的,你选什么,不选什么,其实是根据你这个人的特质基本确定了的。
比如你是追求平稳和安逸的人,不小心进入一个竞争激烈,报酬高但压力大的行业,基本你是各种水土不服、心力交瘁的。
假如你是一个追求成就感的奋进者,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儿女膝下、房前屋后、一日三餐,基本对你来说是没什么感觉或者是觉得消磨生命的。
所以在过多思考哪个选择是更好的选择时,不如聚焦自身的成长或是已经拥有的资源。
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再去衡量自己的素质与想要达成目标所需素质之间有怎样的差距,路径又是什么。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选择看见自己,并始终聚焦自身的成长和提升。
教小孩写作和成人读书写作,其实是不冲突的。只不过一个是教,另一个是自己写;一个是学生习作,另一个是自媒体写作。二者有很大区别但也有些许联系,写的好处之一是能促进更好地教。
不是每一个教学生习作的老师自己都会写,也不是每一个会写作的人都会教学生习作,有的也只是教成人自媒体写作的。
而我就在这教与写之中,学生与自我之间,想要做出选择。
当你想通过审视自己的选择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结果时,如果我们只注重选择的结果,而忽视了选择的过程,忽视了在选择中更好地看见自己,那其实是本末倒置。
正如我曾觉得自己的选择从一开始就错了,想要走与过去不同的道路,做出与过去不同的选择。
而这通常需要对自己进行很大的改变,改变我的驱动、追求甚至是性格,但这往往需要很大的动力、勇气和努力。
假如我自己,作为选择者没有变,那么某一个选择,不管它短期的效果,从长期来看,都会回到自己本来的道路上。
外在要素,比如公司、职位、行业,你如果选择对了,它是锦上添花,能助力你更好地实现目标。但是,这些并不是弥补你素质差距的填合剂,根本性地解决由自身素质造成的问题。因为有“锦”,才可能“添花”。
但愿我们都不要为过去所做的选择感到悔恨,或许未来,我们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遇见未知可能的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