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作者:华生
背景:情绪的起源问题在整个心理学史上一直令人着迷。20世纪初,在几乎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思想下,心理学认为行为的动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和童年期压抑的内心冲突,20世纪20年代以巴甫洛夫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出现,他们的主张与精神分析学派完全相反,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环境和情境刺激产生的,即人的情绪反应是习得的,本实验华生即想证明情绪可以经由条件反射产生。
理论假设:假定一种刺激能自动使人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果这种情绪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事物,那么这一事物就在大脑中与该情绪反应建立了联系。
方法:小阿尔伯特是一名九个月大的孤儿,起初为了了解阿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验者给他呈现了大白兔,大白鼠,猴子,狗,有头发和没头发的面具以及白色毛织物观察他的反应,发现阿尔伯特并没有表现出恐惧,所以可以把它们看做中性刺激,实验者向小阿尔伯特同时呈现大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呻吟,一开始阿尔伯特对大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他正伸手时,铁棒被敲响,令阿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多次后,阿尔伯特对大白鼠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后续实验证明,新习得的情绪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
结论:人的情绪是经验的结果。
成年人的情绪困扰不能总归因于少年时代的性创伤,而这常常是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
批评:面对未经探索的研究领域,对无辜的儿童造成了伤害,违反了人类行为研究中现行的伦理准则,阿尔伯特在离开研究环境时并没有消除恐惧,这种引起情绪的条件作用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争论:害怕的极端形式能产生严重的消极后果恐怖症,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恐怖正是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类似于小阿尔特对有毛动物的恐惧的形成,但是一项研究证据显示,虽然恐怖症可以通过个体的环境经验形成,但在恐怖症形成中,首要的影响因素是一个人的家庭遗传因素,而不是家庭环境因素,天生具有恐惧这种观点与华生的理论尖锐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