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天不早,后三天不迟”。说的就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民间风俗。当然大多数人都会提前扫墓。
4月5日清明节当天有雨,而4月4日又是寒食节,忌烟火,不能上坟。4月1日是星期天,正好。其后2号3号都是好天气,上坟正当时。
所以,这几天都是准备清明上坟买纸品的顾客。
一大早,6点多钟起床开门,昨晚收摊进来的货物,一箱箱一袋袋都还没有摆出去,三三两两就有人上门买东西了。
儿子骑上自行车上学去了,公公在楼上问我是煮面条还是豆丝?
“煮豆丝,多放些水,多煮一会儿,煮得软一些”我边卖烟边对公公说。
“14元,小楼,谢谢!找您6元”。一个四十多岁工人模样的,抽十几元的烟。
“20元,硬红楼,一包,给你,慢走!”二十多岁,有单位的,抽二十的。
“红金龙,软包精品,十元,给,两包,收您二十元。”菜农,烟瘾大,一天两包烟。
卖几包烟,只是开门之后的预热。
七点多钟,把老公喊起床,他搬两扇门,用几个凳子平铺搁成案板,在上面摆各种香蜡纸钱。
这时候,请的帮工阿姨也来了。她麻利的把店里的大箱小袋搬出来,分门别类的摆上案板。
“给我写几个袋子。”已经有人开始买祭品了。
我铺上装祭品的纸袋子,拿着纸板黑笔,按照顾客的意思,先填上年月日,然后写上亡人的称呼和名讳,再加上落款人的姓名。比如,某人的祖父母过世了,便写上“故祖考(妣)姓某公(母)名字(姓氏)大人(儒人)受用。最后一排就写寄者的姓名。这是合用一个袋子的,还有单独写给父亲,而母亲健在的,就只需要写故显考姓某公名字大人受用,落款写上孝子某某的名字。
一般人都搞不懂称呼,不会写。我也是看见自家公公会写,偷偷学的。
“七个袋子,装七份纸钱。万贯三元一匝,估衣五元一匝,人民票三元一捆,往生钱两元一匝,铜钱币一元一匝,元宝两元一板。十六元一份,乘以七份,共计一百一十二元,零头两元不收,写袋子免费,一共收您110元。”
算好帐,帮工阿姨帮忙顾客每份都分好,装进七个袋子。我则继续为下一位顾客写袋子,中间有人买烟,会停顿一下,“硬珍品黄鹤楼四十元一包,收您五十找你十元”。
爹爹做的豆丝没有空吃,用碗扣着。
外面老公又喊,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出来算帐,又有人买花,大朵的四元小的两元每支。
“小花十支二十元,大花五支也是二十元,收您四十元”
外面收完钱,又进来站柜台接着写袋子。有的老人年纪大了,表达和称呼就有点困难,我耐着性子慢慢问清楚,谁写给谁?什么女婿写给外公,儿子写给叔叔婶婶,女儿写给爹爹婆婆,孙子写给谁谁,都是要问清楚写清楚的。农村人对这个都是很讲究的,写错了怕收不到。
“袋子里面装多少东西是无所谓的,只要您尽到一份心。上传下效,都是做给活人看的,买个心安,心里记挂着祖宗就行。”
有的人问我买多少纸钱寄给亡人,我都是这样回答的,各人随意,不特别推销什么。反正摆在外面的各种东西都有人买。有的人买衣服,有的人买摇钱树,有的人买麻将,还有的人买纸折的烟、金屋金砖,这些东西活着没有用到的,去世了其后人花个几元钱就烧过去了。或者有托梦特别要什么的,也会买了烧过去的。至于收不收得到,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知道。
让他们忙的空隙,我草草的吃完了一碗爹爹煮的豆丝。好算气温高,这几天气温飙升到30度,豆丝还没有放冷。
我吃完了,换老公去过早。我和阿姨又忙碌了一阵。
有的人每样买点,装着就走;有的人要写了袋子,把纸钱装在袋子里面;有的人买花,有的人不买花;有的人买香蜡,有的人不买;还有的人走亲戚,买几提牛奶送人。
做这个生意,虽然不是什么大买卖,但各种商品,还是很复杂的。清明节气卖纸钱,端阳节卖绿豆糕鸭蛋烟酒礼品,中秋节卖月饼,过年了,什么都要卖,随着节气的变换,商品的品种也跟着变换。热天饮料好卖,冷季白酒好卖。一年四季,从不休息。
有事做,当然也有钱赚;人也过得充实,不会无聊。
这就是我在清明之前做生意的一天,记在这里。人人都说做生意赚钱,其实做生意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不投机,不取巧,方便了你我,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