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一系列西方美术史的学习笔记,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自己对各流派的风格、画家、作品等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再有机会参观画展时,能稍微说得出个大概,更懂得欣赏画作中有价值的部分,拉近和艺术的距离。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对艺术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能体味到艺术的美妙。这不是一门能轻易变现的手艺,却让我们的平凡日子过得不致太粗糙罢。
时间来到了18-19世纪。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18世纪末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
这一绘画风格经常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构图完整,重视人物形象,强调素描忽视色彩。这一时期的法国成为西方文化艺术的中心和西方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一些重要画家均在法国产生,法国的艺术发展成为欧洲艺术的主流。新古典主义被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长期成为正统。
比如,安格尔的《泉》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
新古典主义喜爱歌颂美好,以探讨“理想美”为根本原理。画中的少女,健康、自然、饱满,有一种永恒的完美。在新古典主义者眼中,美是有标准的,他们单纯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完美,强调理性忽视情感。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法国经历了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起义。这个时期伴随着政治的跌宕起伏,艺术思潮的起伏更替,也现出十分绚烂的景象。浪漫主义绘画风格因此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作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而自由奔放,情绪激越。他们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丑、恐怖,如果能够诉诸自己的感受,这种艺术就是美。而这点和新古典主义的理想之美背道而驰。
籍里柯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生命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为《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十几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
为了真实还原那场灾难,籍里柯不但找到幸存者为他制作木筏的模型,请他们细细讲述当时的场景,还观察尸体腐坏变色的过程,请来病入膏肓的病人作为模特。终于,在闭门整整18个月后,这幅巨作诞生了。
这幅高五米宽七米的宏大巨制,画中的人物和真人尺寸一致,甚至近景的人物尺寸是我们的两倍。对于现场观看的人来说,感受到的是强烈的压迫感。而画面本身色彩浓暗,色调压抑,画中人物看到希望后,或者惊喜或者麻木,那种真实的悲剧性的力量,让人无法不震颤不悲愤。
而法国的另一位画家德拉克洛瓦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知识广博、情感丰富,擅长音乐,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同时重视色彩的热烈奔放,认为“色彩是绘画的主角”。巧合的是,他和籍里柯属于同门师兄弟,一开始的创作就受到籍里柯的启发。他曾为师兄的《美杜莎之筏》充当模特,目睹了其创作的全过程,震撼之大,大到确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方向。
历史给德拉克洛瓦创造了一个机会,但却以很残酷很恐怖的方式。1822年,位于希腊的希奥岛遭遇土耳其人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消息传到欧洲后,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公愤。画家被深深地激怒了,他义愤填膺,花费两年时间,画出了《希奥岛的屠杀》。
在这幅画上,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把复杂动荡的场面及挣扎惊恐的场景,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来表现这幕悲剧。暗褐色的土耳其士兵衬托出希腊人苍白的身躯,这种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座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这幅画奠定了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大师的地位,而他后来创作的另一幅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则更加强了他在西方美术史上的影响和成就。
这是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画。没想到的是,画作甫一亮相,就引发巨大争议。人物衣衫不整,敌人被扒掉裤子,革命群众身挎抢来的挎包,手中拿枪,一副街头混混的样子。
革命者看了不满意,艺术家也很生气,因为德拉克洛瓦玷污了美丽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自由女神。粗糙的画面风格,强烈的明暗对比,刻画的丑陋的现实,这在新古典主义者眼中,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可是,真正的艺术是不会埋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工具。十几年后,这幅作品才得以公开展览,并在1874年被收入卢浮宫。
这一场艺术的争斗,最后还是浪漫主义获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