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我是一个可怕的妈妈,博士、《新财富》金牌分析师、上市公司董事、高管,这些头衔赋予我太多的光环,身边的人差不多都形成了“弦铃的儿子”、“弦铃的侄子”的关系生态。
在这个金融横行教育的时代,我的几个侄子步了我的后尘,他们顺理成章地被我带进了金融行业,并从我的徒弟开始做起,逐渐成长证券行业分析师,只是在超越小姨(姑姑)上我的确给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好在他们有努力的方向,但无意中也给了孩子们比较大的压力。
我儿子坚持不要跟我做同一个职业,他似乎不会背负我在行业给他造成的压力,但他的压力其实是更大了。因为不了解他所从事的事业,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他在玩,觉得他还没有长大。
十年以前儿子去加拿大上学,一开始,他选的专业是心理学,三年后他突然来电话跟我说:“我本来想学犯罪心理学,到警局工作,现在发现华人在这边想要进入公务员系统简直太难了,我想换一个专业。"
“啊?”我心里想“天哪,我正等着你大学毕业让我轻松一点呢”,但我还是把嘴边的话吞了回去,心想,弄了三年了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也有他的难处吧。“那么,你想学什么专业呢?”我问他。他说:“酒店管理可以吗?”
我犹豫了一下说:“也不是不好,只是感觉职业通道有一点窄,有没有可能转你喜欢的专业,比如汽车?"不过我说:“从工科转文科容易一点,从文科转工科比较困难。你敢不敢?”“我敢!”他回答。
于是,他从一个文科生变成了一个工科生,比较意外的是,从此他的成绩开始名列前茅。
要知道,从中学到大学,我儿子可是一个打架王啊。孩子的成长本来是让家长感觉时光飞逝的,但对我来说儿子的成长简直就是漫长的岁月,是的,漫长!我经常接到老师的电话吓得浑身发抖,我不知道谁家的孩子又被他打了,好希望他能长大啊。
但我对儿子一直都非常歉疚,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一个人只身到外面打工,将他交给妈妈,常常是企图拿“物质”弥补对儿子爱的缺失,我跟他买了好多的书和车模,他小时候就两件事:阅读,玩车。所以,汽车一直以来就是与他最亲近的东西。
他的成绩单让我有了几分欣慰,但同样在加拿大学习的妹妹(我闺蜜的女儿)却并不认为哥哥在学习,好几次在电话里跟我说:“哥哥一天到晚都在玩车,不好好学习,你要说说哥哥。”可他在国内我都管不了,那么远我怎么管呀,只能干着急。
还好,还好,三年前儿子终于学成归来了,总算混了一张大学毕业证,应该可以去汽车公司或者改装厂什么的当一个工程师了吧。
可是,没有,回国没多久去了一趟日本,一回来就加入了一个自媒体团队,他把加拿大的房子卖了,买车、买设备,开始做赛车的图片、视频拍摄,居然还写起了文章。
图片是拍的不错的,我经常浏览他们的公众微信号,对赛车我没太多兴趣,对他太专业的文字我只是一目十行,我只是觉得图片和视频都像那么回事。后来他得了赛车行业摄影金奖,现在自己独立出来做一个自媒体平台。他目前还处于创业的艰难时期,我看他和团队都非常敬业,而且专业也不错,就表示支持他们。但心里还是想: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
直到三个月前,我跟他说,我要做一个自媒体,他说:“你写完先别发,我先帮你看看。”咦,大言不惭啊,敢指导博士?我心想,小样,我又不是弄汽车,写作你还想指导我,你不知道你老妈客串过财经作家呀。
但我写完后真的给他看了,他跟我说了很多细节,比如排版,字数最好在4000字以内,图片选择要清晰,以及第一段不能太长等待,都是一些自媒体的常识。接下来他的意见让我非常吃惊:
“第一段太长了。”
“记住一定上来要用精简的文字和最点题的图片,这样才能让人看得下去。”
“不然一上来就把人给拒之千里之外的感觉。”
“你可以想想吃西餐的感觉:前菜,然后小食,之后才是主菜,最后喝汤或是甜品。”
“你可以把文章也用这种格式,前面要吸引人,中间要有冲突和沉淀,最后让人回味。”
说实在的,我一直担心这个“从来都没有学习过”的“哥哥”就凭小时候那点阅读和小学作文写“连续剧”的基础如何能够作一个出色的平台,我曾经跟他说:先自己闯几年吧,专业不丢就行,大不了大汽车公司打工去。
但看了他营运的自媒体平台对他多了几分信任,而在他指导我的文章后,我才发现,其实他已经不是掌握某种写作技巧,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在尊重他的读者,显然,他得那个金奖也就不奇怪了。
越是成功的家长越容易将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越容易泯灭孩子的天性。我现在庆幸儿子没有重复我的生命,他正是在我毫不知觉的过程中练成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也长成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