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深入落实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全面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党员干部必须深刻理解“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这一系列根本问题,以正确的政绩观引领全面振兴,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以“有我”之担当,追求“无我”之境界。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民。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无论是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无私奉献,还是廖俊波“只要是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就大胆去干”的担当精神,亦或是黄文秀将青春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政绩为民”的深刻内涵。党员干部既要扛起“有我”的担当,也要追求“无我”的境界。一方面,要心怀“想干事”的热忱,锤炼“能干事”的本领,锚定“干成事”的目标,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都要大胆地干、坚决地干、看准了就抓紧干;另一方面,要主动跳出个人得失,投身大局之中,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以“显功”之成就,涵养“潜功”之沃土。政绩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功”,也包括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上世纪60年代,河南安阳林县数万人民历时近10年,在太行山腰生生凿出“红旗渠”。这条承载着人民期盼的“生命之渠”,生动诠释了“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的价值追求,展现了潜绩与显绩的内在统一。显功是潜功的成果,潜功是显功的基础。党员干部要善于在“显功”与“潜功”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的好事。一方面,要坚决杜绝“虚功”,不能将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等同于显功。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谋划工作、推动落实、评估成效,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另一方面,要甘当“挖井人”,善为长远计。要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以“小我”之奋进,助力“大我”之辉煌。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中华文明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小我”与“大我”的共生智慧。今日之中国,从扎根乡村的基层工作者到实验室中潜心攻关的科研人员,无数人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使命,以“微光”点亮“炬火”,诠释着“小我”与“大我”的深刻关联。党员干部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重任,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以“大我”为重,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大我”之中,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要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